2016-03-17 14:00:00
来源:本站原创
“《叶问3》是继《美人鱼》之后又一部非常棒的国产影片,这是我们最初非常看好的。”近日,《叶问3》一家联合发行方的高管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当日,该高管疲于应对“幽灵场”风波,但除了发声明谴责对《叶问3》的抹黑攻击,并对于广电总局的排查表示支持配合外,别无他计。
本报记者了解到,该发行方直接与上海合禾影视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合禾影视”)签署协议,支付 1.17亿元,获得联合保底部分发行权益。
对于风口浪尖上的上海快鹿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施建祥,该高管表示没接触过。
对如今尴尬的境地,该高管并未给予评论,只是表示,“好的导演、好的IP、好的演员,本该就会有不错的票房。”
“雄心”首先来自《叶问3》的IP光环。
“在前两部票房与口碑累积不错的基础上,再加之强大阵容,内地上映的时间点也不错,《美人鱼》之后正好缺少一部大片——天时、地利、人和,即便以最常态化的宣发,《叶问3》的票房也不会差,达到8亿元不是问题。遗憾的是,该项目的背后操盘手或许急于创造新的神话,用力过猛,适得其反。”资深电影人王璐认为。
投资方用力过猛?
《叶问3》的操盘手为何如此 “用力”,还得从源头《叶问》说起。
《叶问3》是由东方电影制作有限公司(下称“东方电影”)、天马电影出品(香港)有限公司等8家公司联合出品,值得注意的是,东方电影参与了《叶问》前两部的制作。
东方电影为长和国际实业有限公司(00009.HK)旗下电影业务之品牌,前身为东方电影娱乐有限公司,为香港老牌电影公司,其 1992年的《家有囍事》,当年创下过4800万港元票房纪录。
如果按照公开信息总投资为1亿计算的话,即便当年为同档期的票房黑马,收入上亿,《叶问》也没有给投资方带来盈利(如果收回成本,票房至少要达3亿)。但高质量制作的《叶问》不仅让甄子丹跻身功夫巨星之列,也树立了口碑。于是,东方电影趁热打铁在2010年推出《叶问2》。
作为前两部的制片人,安女士向本报记者表示,“当年黄百鸣邀请我参与《叶问3》的制片工作,但我认为时机不成熟。”
不成熟的原因之一,是《叶问》的成功引发关于咏春派大师叶问的“IP”拍摄热,“我很怕把叶问这个品牌做坏,也怕观众有审美疲劳,一直就认为应该再等等,所以黄先生可能认为我没兴趣,自己就做了。”安总表示。
不过,诸多“叶问”题材的影片中,除了《一代宗师》里的梁朝伟外,其他“叶问”都难与甄子丹的“叶问”相提并论,这也是投资方坚信《叶问3》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2015年,关于《叶问3》正式开拍的消息开始频繁见报。
完成影视产业的布局?
但2015年的电影市场“环境剧变”,一是各方争抢“IP”,并力图将IP价值最大化;二是经济下行压力下,影视产业成为部分转型升级的大型集团投资的“热土”。
数据显示,2015年30部IP类电影贡献票房约80亿,大量IP改编游戏继续着前几年吸金的辉煌战绩,原创内容价值愈加凸显,这也催生了更多并购市场的资本运作。
2015年,中国市场共产生IP相关收购42起。其中,披露收购金额案例数39起,合计产生并购金额209.59亿元;被并购企业行业涵盖影视、动漫、游戏、小说、艺人等多个领域,平均单起并购金额为5.37亿元。
在诸多成功案例后,甄子丹版的《叶问3》如何才能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无论中国电影票房高达几百亿,还是中国电影进入10亿票房时代,都并未改变投资电影的高风险,毕竟最终盈利的比例并没有太大改变,依旧在5%到10%之间。如果要让IP价值最大化,首先是融资低成本,股权与债权方式是近两年文化类项目试图尝试的。”某大型综合性基金合伙人徐慧表示。
这一点, 《叶问3》玩得淋漓尽致。
细看该项目的出品方,除了制作身份更为突出的东方电影与黄百鸣的天马影视(01326.HK)外,《叶问》前两部的大多数投资者都已出局,本报记者所了解到的情况是,合禾影视为《叶问3》的最大投资方。
“《叶问3》要想取得成功,超强演职人员的成本就不低,再加之3D效果,投资至少8000万甚至上亿。”王璐以目前市场价给本报记者算了一笔账。
如此高的投资,意味着票房以及成本回收压力不小。这样大的投资在影视圈的一般玩法,是以一两家影响力较大的制作公司(或制片人)为核心,然后联合发行能力与院线较强的公司组成“强强结合”的团队,共同承担影片质量以及宣发的风险。
当然,创新时代不排除黑马的出现。
据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合禾影视2010年注册成立,合禾影视控股股东曾为上海金融文化联合会股份有限公司,后者的股东为快鹿投资和上海东虹桥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本报记者根据公开资料梳理发现,2014年三四月间,就有财富顾问宣传出售名为“上海合禾影视投资有限公司文化产业基金”的产品,基金类型属于有限合伙制私募基金,以股权或债权的方式向合禾影视发放人民币1.5亿元投融资额,用于投资拍摄电影《叶问3》项目。
该基金的风控措施中提到,有电视剧及电影收入作为还款保证。合禾影视参与投拍的72 集电视连续剧《精忠岳飞》已拍摄完成进入播放阶段,目前进入电视台接洽购买版权的过程中,后续资金回笼较快且稳定,批量化的资金回笼完全能覆盖本次融资额1.5亿元。
而基金到期若出现偿付违约风险,则由东虹桥担保公司以现金代偿的方式确保投资款的本息收益。回购担保函的出具方为上海快鹿投资。
影片制作的费用通过股权众筹完成后,2015年3月,《叶问3》开拍。
不过,《叶问3》开拍几个月后有着更多“创新”。一是关于《叶问3》电影收益权转让产品在借贷平台出现,产品投向为大银幕(北京)电影发行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大银幕”),主要用于受让影片《叶问3》的发行放映专有权收益权,期满之后,再由大银幕方面对该收益权进行回购和溢价分配。产品规模是2亿元,每份5万元,共4000份。
有圈内人士表示,大银幕前身为LAN TEAM发行团队,曾发行《爱神》、《风云2》、《战国》、《金陵十三钗》等多部影片。
“上海快鹿投资集团之所以在这个时候收购LAN TEAM,背后的原因可以理解,主要是发行业务开始成为传媒公司收益的重要部分。常规的分配比例中,发行业务一般为票房的10%左右,但《西游降魔》的保底发行让华谊兄弟赚到近2亿的税前利润。”王璐认为。
至此,快鹿投资集团通过投资制作与发行两大公司,开始进军“影视圈”。
“在2014年,一些非影视传媒类的上市公司收购的多是第二梯队的影视传媒公司;第一梯队的影视传媒文化上市公司也在围绕内容产业,展开全产业链条的收购并购,比如华谊兄弟、光线传媒。2009年,华谊兄弟上市之初参控股公司数量为6家,如今这一数字已经达到100家左右。”徐慧表示。
为了“IP”价值的最大化的疯狂?
但《叶问3》从制作到发行与传统的项目完全不同,最重要的一点是,制作费用与发行费用和主要投资全部通过众筹的融资方式完成,即便两家公司通过回购和溢价分配,这也意味着主投资方最终的项目的收益是有限的。
王璐给本报记者按照传统影视项目的玩法算了这样一笔账,如果《叶问3》总投资为2亿,主投资方真金白银拿出6000万,占30%的投资比例。若总票房能够达到10亿元,按照43%与57%的票房分配比例,投资方总收益为4.3亿左右,刨除成本后的税前利润为2.3亿,主投资方按比例可分到6900万。
如果2亿制作费用与2亿宣发费用全部通过众筹方式完成的话,所谓投资方的“收益”可能就是获得一定的“佣金提成”,或者说通过溢价获得收益。
但《叶问3》的雄心显然不止于此。
《叶问3》上映前夕,2月23日,十方控股(01831.HK)以约1.1亿元人民币从合禾影视收购《叶问3》内地55%票房收益权;24日,十方控股主要股东施建祥场内增持公司好仓785万股。同日,快鹿全资子公司上海业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控股神开股份(002278.SZ)出资4900万元,认购上海规高投资管理有限合伙企业份额,投资标的为《叶问3》票房收益权投资基金。
如果《叶问3》的票房为10亿,按照43%的票房分账比例以及55%的票房收益权,去除1.1亿的收购本金,十方控股最终获益约1.365亿元;倘若票房达到20亿,收入可能就是3亿左右,按照一般影视上市公司20倍市盈率,以及接下来的影视投资项目,十方控股市值可直冲60亿。
施建祥本人与其他股东以及操盘手,在两大上市公司中同样可获得收益。
这显然会推动《叶问3》的价值最大化。但要实现这一点,票房必须“爆炸”。
捅破中国电影产业的“毒瘤”
“一般商业影片的头两周最为重要,第一周更为关键。如果宣发做得好、质量还说得过去,一般第一周的票房会占到票房收入的30%到50%,如果影片本身口碑又好,票房火爆会持续到下两周甚至更久。”王璐解释道。
带有金融属性的《叶问3》最终还是要回归电影的基本规律。
遗憾的是,头一周的热闹还未过,就在《叶问3》喊出要冲击30亿票房时,关于其“幽灵场”的报道层出不穷。当然,最终结论尚需等待主管部门的调查结果。
但《叶问3》此次引爆“幽灵场”问题,在业内还是引发了一片叫好。
“因为危害太大了。”王璐说。
所谓电影“幽灵场”指午夜时分的院线场次,且场场爆满。
从《港囧》到《捉妖记》,多部创纪录大片都曾面临同样的质疑。
至于“幽灵场”的票房究竟有多少,本报记者去年末曾专门请教过主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并没有进行过统计,但对中国电影产业链上的“毒瘤”现象(偷漏瞒报电影票房、票房“注水”现象)进行过摸底,“偷瞒报票房”占比不及总票房的10%,“包括‘幽灵场’所创造出的票房应该也不会超过这个比例的,但这些‘毒瘤’对电影产业发展的危害是极大的。”
去年9月,有消息称,广电总局将从三方面着手,严厉整治票房造假。今年1月中旬,相关部门联合在全国开展百日整顿电影市场活动,重点打击虚报票房等恶劣现象。
文化众筹集资大爆发
过犹不及。风波掀起了二级市场的巨大波动,随之《叶问3》第二周排片率下降。
现在的问题是,下一个《叶问3》还会出现吗?
答案是会有,因为文化产业的投资热还会继续,相关部门的监管与法律政策还未完善,在这场投资风暴中,各有各的目的,各有各的玩法,不排除“创新者”或是“贪婪者”。
有分析认为,虽然文化类众筹去年只有10亿左右,但今年将是文化类众筹大爆发的一年,总募集资金规模可能冲击上百亿。
“目前电影众筹主要以奖励众筹为主,小额度的投资、实物的奖励回报投资风险较低,同时股权众筹模式抗风险能力很强,对于电影行业,股权众筹相当于‘圈内众筹’,这样投资人群都是熟人、圈里人,使其融资更加容易,同时内行人对项目的把握更加精准,这又进一步降低了投资风险。”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副秘书长刘德良告诉本报记者。
“核心问题是,无论多少亿,最终是对电影产品本身要尊重,即便你不是真的热爱电影,但也要对这个刚刚兴起的产业富有责任心。”
京网文 (2015) 0544-22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 140336号
京ICP备13041654号-1 / 京ICP证1304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