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编剧] 韩剧编剧怎样把控观众观看心理

2015-06-10 09:37:17

来源:360个人图书馆 

[摘要]韩剧的成功不是偶然,一些宅女们之所以这么沉迷于韩剧也不是偶然,当然跟剧中主角们的颜值也有很大的关系,不过编剧在写剧本是也下了很大的功夫,从观众的心理出发研究他们喜欢或者更爱看到什么样的情节,哪些情节更有用。

       虽然我已经写过了这次课几乎每部韩剧的剧评和心理学方面的心得,交论文本随意抽其中一份交即可,但是我想既然开了个好头而且一直这么坚持着,就应该善始善终,所以我决定还是应该另外再写一份论文来总结我这次韩剧课于心理学——我所心仪的一门学科的心得,当然因为时间紧促,我有很多的对于剧情的评判都来源我原来所写的一些剧评,因为对于这些东西本就是自己比较深入的看法,再推倒重来一次其实没有意义,就直接引用了。

       实际上,我在此次课之前从没完整的从头到尾一集不落的看过一部韩剧(不过前几天倒是看完了全剧的《My girl》,还算挺不错的),而至今仍是如此,但是我觉得有些情感、体会和规律都是共通的,所以并不会妨碍我在韩剧中寻找到心理学上的启示,通过贾老师的一些启发,并在自己的体会中,渐渐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但是无论是影视艺术还是心理学,都是个太大的话题,谈得太广反而大而无当,我想,就只自己比较有心得的一面来谈吧,浅浅说下对于韩剧编剧中的心理学技巧。

       之所以谈的是编导,是有时我深感编剧之于一部影视作品的重要,一部剧集成功的时候我们常常归功于导演和演员的功劳,但是其失败的时候就会经常归罪于编剧的失败,而编剧本身的工作就是给整部剧集搭了骨架,导演和演员再在此基础上去给它添满血和肉以及灵魂,优秀的编剧往往就成就了整部作品的一半的工作,所以作为一名编剧实为不易。在此情况下单独把编剧拿出来说也是有其独特含义的。

       我在为《浪漫满屋》写剧评的时候曾经说过,优秀的编剧必备的素质之一就是有着较高的美学与心理学上的造诣,因为他必须去揣摩生活,揣摩观众,去想生活中有什么是可以提炼出来的,又有什么是观众喜欢看的,这些对于其创作都是有着指导意义的。而这个过程,处处体现着心理学原理的影子。

       其一,是我体会到的编剧往往很会利用大众的“窥私心态”。其实窥私心态是很正常的一种社会心理,在任何人之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尤其想知道娱乐明星、体育明星等公众人物的私生活,这是很正常的一种心理,并不是什么心理变态,即使是对自家的邻居,我估计各人多少都会有这种心态,只是兴趣也许并不如明星大罢了。有需求就有市场,所以君可见哪里有发达的娱乐业、体育业,哪里就会有发达的狗崽队,即使各位公众人物都对其深恶痛绝,但是屡扑不灭,且有愈加兴旺之势。

       在《浪漫满屋》中,Rain扮演的李英宰其实就是和他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一样的大明星,把它拍成电视剧,就如同一个加长版的动态娱乐八卦新闻,把明星的生活点滴用放大镜放大到荧屏上,以及很多娱乐业内部运作的内幕同时表现,满足了多数人的“窥私心理”,加上Rain的超高人气,这部剧想不红都难了。我们在鲜花和掌声看到的是一个经过包装过了商品,出卖的是自己的笑容、歌声和表演,而我们能在剧集中看到的是别样的一个明星,在那里,他自以为是、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嘴硬而心软、不肯服输,死要面子,往往很想表达自己的时候总是词不达意或者顾左右而言他,就比如挽留“智恩”,憋了半天只是说出“你走了谁给我做饭”等让人喷饭的借口,有时伤害到别人也会后悔,但他是绝没有坏心眼的,是善良的,这个底线是要坚守的,而即使作为明星,他也有他的无奈,也有他的苦恼,他的梦想,这也许才是明星的真实模样,另外,补一句,我不得不承认Rain笑起来的样子实在是杀伤力十足,可爱至极,喜感过人,难怪会招得那么多尖叫了。

       其实广义来讲,所有的影视作品都是大众“窥私心理”的产物,因为大多影视剧都是我们很少经历或者很难经历的,我们只是把自己代入其中去感受去经历剧中人物所走的路程罢了,现实生活无法经历,影视艺术帮我们做到了这点。

       其二,是很多偶像剧类型都会运用的很多爱做梦的女生老幻想的“Cinderella”情结。生活中等不到高大英俊有钱帅气的白马王子,咱就从影视剧里找找我们的梦想吧,因此从不乏理想对象的偶像剧能维持长盛不衰的坚定支持者里,这些怀梦的女生们就是最中坚的力量,虽然个人觉得俗不可耐,但有时就是百试不爽。该剧也未能免俗。我们的智恩便扮演了这样一个灰姑娘的角色,只不过这回这个灰姑娘并不是总对着王子仰望的,虽然他是万众瞩目的大明星,但智恩从未因为这点迷失过自己,她带着一丝“野蛮女友”的泼辣,有时有着一种“老虎不发威,当我是Hello Kitty”的俏皮。即使面对身份并不对等的英宰,也仍然坚强的独立和自主,当然更多的是善良和温柔。在感情的中,她和英宰是对等的,甚至是占着上风的。总说性格决定命运,如果她没有这种独立的性格,也不会发生那么多故事,也不会和Rain建立起感情,最多只是被当作一个混同一般影迷一般的做梦女孩罢了。

       其三,由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人类个体的社会动机出于一种本能,即性本能和自我保存的本能,而前者更为重要。性欲力力比多在人体内的逐渐积累必须通过某种途径发泄出来,从而构成了人类生活的原动力。而儿童期性欲更是精神分析解释人类行为的中心策略,即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取决于儿童期的性思想,首先是取决于俄狄浦斯情结(还应该包括埃莱克特拉情结)的解决。虽然有时精神分析的结论被人指为一种泛性论,但是不可否认自其诞生以来就为文学以及影视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和灵感。于韩剧更是如此。自上而言,韩剧常存在一个俗套,就是主人公的家庭大多不完整或者童年成长经历并不幸福,由上的介绍可知,家庭不完整或者童年不幸福的人在性格中会比一般人对爱更渴望,有更多的需求,也会更炽烈的追求爱的权利,无论是爱情、友情、还是亲情,因此会让戏剧冲突更容易搭建,矛盾更激烈,更富戏剧张力,即使是家庭表面上幸福的英宰,仍然有着丧妹之痛的心结以及与父亲的隔膜。而在悲剧之中这种手法更是普遍:在《对不起,我爱你》中,武赫由善良的逃避到愤怒的报复直到最后忏悔式的单方面和解与绝望的毁灭皆源于被母亲的“遗弃”并一个人在澳洲孤独的长大不无关系;在《爱上女主播》中,由于被亲生母亲出走的间接“遗弃”、和被酒鬼父亲打骂长大,再加上少时贫困的家境,造就了迎美这被强烈的自卑衍生的占有欲和对于失去和被遗弃的恐惧所异化、而逐步走向自我毁灭的人性悲剧,与之对应的,是虽然也是年少丧母,但是由于父亲的疼爱与阿姨的如母亲般的关怀而使其人格健全甚至于趋向完美的善美的强烈对比,令人更为唏嘘;在《爱情的条件》中,女主角银珠更是因为身是私生女而被痛苦的养母作为被背叛的发泄替身而自小虐待并进而间接造就了她人生中的一幕幕悲喜剧,其中悲剧的意味更甚。

       人格发展会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这一点已经受到了心理学界的广泛承认。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在西方,人格心理学家做了大量的研究:彼德森的研究指出,在儿童早期,父母的忽视和虐待对子女的心理有明显的不良影响;伯恩斯坦提出,弃子会使儿童产生心理疾病,孩子会形成攻击、反叛的人格;鲍尔毕受世界卫生组织委托对非正常家庭成长的儿童和流浪儿做了大量的调查,在其提交的《母性照看与心理健康》的报告中,他得出的结论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婴儿和年幼儿童与母亲建立的一种和谐而稳定的亲子关系。在西方一些国家的调查中发现,“母爱丧失”的儿童,(包括受父母虐待的儿童),在婴儿早期会出现神经性呕吐、厌食、慢性腹泻、阵发性绞痛、不明原因的消瘦和反复感染,这些儿童还表现出胆小、呆板、迟钝、不于人交往、敌对、攻击、破坏等人格特点,这些人格特点会影响他们一生的顺利发展,出现情绪障碍、社会适应不良等问题。当然,因为人的心理行为是复杂的,而且伴随着不同的因素而呈现不同状况的,儿童期的成长经验只是个体人格发展的一个方面,并不是绝对的,其他诸如生物遗传、社会文化、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都起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只能说的是儿童成长经验是影响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某些时候甚至是关键因素,但是它并不是定向的,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成长环境里,有可能出现截然相反的两种性格,这也就是人性的复杂的一面。

       而在人格成因之后,就是那句著名的“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那么在为成因做了足够的铺垫之后,后续的情节都很好发展了,也就顺理成章了。不过因为作为大众传播的艺术商品,电视剧必须要符合多数大众的审美情趣才能获得成功,因此往往会对角色做一定程度的艺术化处理,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有时就失却了生活更多的复杂性而显得有中庸的嫌疑,但是电视剧不是在做心理学研究,这点还是可以理解的。

       我很想以《爱情的条件》三部曲作为以上的一些理论和心理现象的对应的韩剧编剧的对应性说明,因为在我们上课看过的几部片子里很典型。

       银波自小因为是父亲外遇的女子所生的私生女,在父亲接到家里之后,因为母亲出于对父亲出轨行为的愤怒和痛苦无法宣泄便银波作为其情敌的替身,偏偏银波又出落得跟其亲生母亲一模一样,成为其母亲在养母眼中对其仇恨与对父亲怨恨的提神,怎不让其养母怒火中烧,我们也不可能乞求每个人都那么大度,所以她自小受到母亲的歧视和虐待就“顺理成章”了。她自小因为缺少母亲的爱抚和关怀,经常挨骂、被打,所以在六岁以前一直尿床,每当外婆来到家里的时候,因为自己是“私生女”的“见不得人”的身份而常常被关在小屋子里,一个人面对那可怕的黑暗,这一切都给她的成长投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我们都知道人有被关怀、被爱抚的需求,无论是从生理上还是从心理上,这是被科学证明的,尤其是在童年快速成长的时期尤为重要,婴儿期和童年期缺乏爱抚的个体长大之后大多情感上和性格上总会有所缺失,至少不如成长期获得足够关怀的个体那么自信和乐观,被打被骂更增加了她的压力和紧张感,六岁还尿床这对于任何一个身体机能本身并无缺陷的儿童来讲都不是正常的现象,通常来讲必定是其心理上出现了障碍,(由弗洛伊德的观点,这正应当是归因于一岁到三岁的因肛门期性心理发展受阻而导致的身体机能障碍)而如若其身边的人对这种行为对她有消极的影响时会更恶化这种压力。

       而更大的问题是银波自身并不知道她是私生女的秘密,她不明白都是妈妈的女儿她为什么就不能和大姐二姐那样得到母亲同等的母爱,从而怀疑是自己做的不好和不乖造成的,不断的自责与怀疑与心理暗示之下便造成她的压力不断增大,在整个过程里,父亲虽然他还是爱着银波的,因为对于母亲的愧疚,便从不为银波去争取她该得到的爱,从而父爱从某种程度上某种时候对银波也是缺席的,这重重压力下,银波对于爱的极度渴望就显得是那么的理所应当了。以此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她会在大学读到一半的时候毅然搬出那个令她感觉不到母爱的家(当然,她的姐姐和父亲还是对她有温暖的,此节稍后再表),收留了圣基,即使环境是那么苦还是仍然做多份兼职工作,包括在夜总会做卖笑的招客女郎,自己养活自己甚至还养活自己那个不学无术的“杂碎”男朋友圣基,虽然我们横看竖看圣基都没有哪点是吸引人的,游手好闲,身无长物,到处留情,好赌欠债、非常不负责任,甚至说得不客气点,就是个窝囊废,甚至他的母亲都劝银波不要和他结婚,但他曾经于一个特定的时期(允泽当兵离开银波之后)给了银波很多的关怀和爱护,使她得到了爱和温暖,也许就是这样在我们常人看来并不算太多的爱却给银波心里投下了深刻的痕迹,所以即使圣基之后一再伤害银波,只要好言相求,银波那太软的心总会原谅他,因为她太善良,也因为她太缺少而渴求爱,所以她会一次次不辞辛劳工作为他还债,一次次容忍他的拈花惹草,直到曾经幻想生下她所怀的孩子能让他真正改过变得负责任、肯上进,甚至愿意不顾父亲的反对和他私奔,直到最后他的逃婚而消失。这一连串看似不可理解的行为在我看来全是因为银波对于“爱”热切渴望。

       其四,简略的说,就是韩剧编剧非常懂得充分给角色上色,使其性格丰满,有血有肉,不失偏颇,刻画细致,并且常常有神来之笔,虽有时不免匠气,但已是值得肯定。我在《对不起我爱你》与《爱上女主播》的评论中曾谈过的: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必须有它的魂,这个魂就在于对人性的表达,人性是复杂的,它不十足高尚,也不绝对丑恶,而很大程度上是介于二者间的天使与撒旦的共生体。每个人身上都会有各种正面或负面的性格,只是主体是否意识得到,或者某为强势的显性某为弱势的隐性,就如同基因一样,如此而已。太过完美的是神,太过丑恶的是鬼,都不是我们想要体现的人间世界。“人无完人”便是这个道理。所以我认为的优秀的影视作品虽然肯定多少会带有主创者的主观感情色彩,但肯定是交织了人性的复杂的,高贵与低贱、快乐和痛苦、美好与丑恶,惟此才能展现动人心魄的情感力量,否则或是浮夸或是矫情或是造作,终不会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每个人都有他(她)的酸甜苦辣、快乐悲伤、渴求或遗憾,那才是生活,人的生活。

       而到了《爱情的条件》,这点更是被我归结为编导所造成的“道德的困境“的局面,使我们站在任何一个角度看都能发现命运与生活的角力造成的局中人挣扎着的无奈命局,其实任何事情是没有绝对的对与错的,区别只是我们所站的角度不同罢了,如果我们转换身份在其的立场上想一想,也就能体会到角色之所以如此行事实是环境与性格所造成的必然后果,往往是可以理解的。这样,就形成了相当精巧的故事结构与戏剧张力,让观众能够置身其中,在转换角色间与其感同身受,这往往是一部剧集成败的关键。假若是一部影视作品,正面角色就“高、大、全”,反面角色就从头烂到脚,按照现在观众的审美水平和口味,基本上是侮辱智商的,也往往是不受待见的。如果我们能够为正面角色的缺憾(性格缺陷而非艺术缺陷)而惋惜同时信服,为反面角色的魅力所折服或体会其悲剧的深邃根源时,那就有了持久的艺术生命。

       而到了《爱情的条件》,这点更是被我归结为编导所造成的“道德的困境“的局面,使我们站在任何一个角度看都能发现命运与生活的角力造成的局中人挣扎着的无奈命局,其实任何事情是没有绝对的对与错的,区别只是我们所站的角度不同罢了,如果我们转换身份在其的立场上想一想,也就能体会到角色之所以如此行事实是环境与性格所造成的必然后果,往往是可以理解的。这样,就形成了相当精巧的故事结构与戏剧张力,让观众能够置身其中,在转换角色间与其感同身受,这往往是一部剧集成败的关键。假若是一部影视作品,正面角色就“高、大、全”,反面角色就从头烂到脚,按照现在观众的审美水平和口味,基本上是侮辱智商的,也往往是不受待见的。如果我们能够为正面角色的缺憾(性格缺陷而非艺术缺陷)而惋惜同时信服,为反面角色的魅力所折服或体会其悲剧的深邃根源时,那就有了持久的艺术生命。

       最后一小点,在于我看过余秋雨先生曾经载文谈过的韩剧之所以成功的一个方面就是关于戏剧“构思过度”问题的把握,在此我转载此文以作宣示:

       “最近有很多朋友看到韩剧在中国的大成功,对比我国电视剧的差距,突然都不约而同地想起了我二十年前在学术专著《艺术创造化》和《观众心理学》上一再警告过的“构思过度”的毛病。这使我很高兴。

       韩剧的构思,以简单明了取胜,即使篇幅很长、节奏很慢、波澜很多,在情节结构上还是简单明了的。相比之下,我们确实“构思过度”了。

       这个问题,在社会生活中有广泛的普遍性。一个成功的大企业,它的经营模式一定是简单的;一个伟大的人物,他的人际关系一定是简单的;一个危机处理专家,他抓住问题核心的思路一定是简单的;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它的核心理念也一定是简单的。

       我们历史太长、权谋太深、兵法太多、黑箱太大、内幕太厚、口舌太贪、眼光太杂、预计太险、因此,对一切都“构思过度”。

       很多中年人都在不断提醒年轻人:生活比你想像的复杂得多。于是,年轻人的目光也复杂起来;很多老年人在弥留之际告诉中年人:生活比你想像的要简单得多。但是,他体悟出这个道理的时间已经实在太晚。因此,可怜的人们,整个一生都在“构思过度”中度过,加添了多少破灭、纷乱和耗费。“

       诚然如此吧。

       最后,要说明一下,虽然我一直在强调“编剧”的重要性和“编剧创作”的若干心理学技巧,但是这里所指的编剧绝不是指某一个具体搞剧本创作的人,因为在影视制作行业,甚至是工业,高度发达的时候,基本上每个部门都是高度细化了工作职能与分工合作的,往往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的编剧是一个团队,由不同的人专门做不同的部分,比如有某一个人专门写台词,某一个人专门写场景、某一个人专门刻画人物形象、某一个人专门写故事结构,基本上拿主义用谁的都是制片方,博采众家之长(当然是他们认为的),很多韩剧如此长的篇幅、如此精妙的戏剧结构、如此复杂的人物关系、如此生动有趣的人物形象、如此妙语连珠的台词对白,绝不是某个单独的人能够胜任过来的。在这方面做得最为成熟的是好莱坞,而在影视产业全面借鉴学习好莱坞的韩国,也基本上沿袭了编导上的这些办法,而显得非常的熟练。当然,这个问题还绝非那么简单,但是已经不是我们要在此讨论的话题了,就此打住。

合作方动态

关闭
星光中文网隶属于北京华夏星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将原创作品输送到影视工业的文学网站,通过网络平台的方式,建立作者和影视工业的对话环境。其运营团队是一支由拥有在中国电影、电视界从业30年,成功运作过多个大型原创网站和门户网络原创频道的运营团队,在影业界和原创文学界具有广泛、深厚的人脉和号召力,能够专业的判别原创作 者和作品的市场价值,更有组织影视改编、生产、宣传、推广的机制和能力;组织创作、生产、宣传、推广的丰富经验。
    客服QQ:1055000316

京网文 (2015) 0544-22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 140336号

京ICP备13041654号-1 / 京ICP证1304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