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编剧] 新编剧在创作过程中的重大误区!

2015-04-07 11:05:41

来源: 第一编剧

[摘要]每一个编剧新人刚开始都会觉得满腔热血满脑子的才华却不知从哪儿下手,即使是写过许多小说的作家,也可能在进入编剧这个全新领域的时候,空有绝代芳华,百般妩媚,最后却感觉活人要被尿憋死。这一切都是因为,没有找到正确的思考方式,不会把自己的才能与编剧这个行业有机地无缝对接起来,就像一个大力士穿着精神病院的约束服,挣扎的结果可能是自己撞墙而死。

       最近接触过一些新人,听他们讲了自己设计的故事,现场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我认为非常有代表性,现整理出来,希望能给新老同仁以启发。

       1.只有事件不会有戏

       问:

       我开篇就设计了好多事件,一直都在重点表现这些事件,而且处理的方法也挺有意思的,写这些的目的,全都是想表现男一号有多么聪明。

       答:

       写一个剧的目的,绝对不只是为了表现主人公有多聪明,表现他聪明可以是其中的一个目的,但最重要的目的,还是你的剧是什么立意,写这部剧想干什么

       如果你大方向还没想好,先往小里说也行,你编这一大块戏想表达什么?有什么诉求?绝对不是只想表达男一号有多聪明,这个目的不高级。

       问:

       那好吧,我先不说男一号聪明的事情,我是想把事件串起来,环环相扣,这样会让观众一直往下看。

       答:

       这也不行。还是要先想好,你弄这一串事情是想干什么?如果没想清楚,这些事情就没有意义。

       换个角度说,你可以弄这一串事情,但不能全是事件的简单堆积,你可以在其中找出一件独特、有趣、有设计的戏来,然后再把人物关系融合到里面,让发生的这件事情推动人物关系的变化,同时这些事件和变化又会阐述一个什么道理,这个道理又是服务于你的大主题的。

       完成了这些,你才能琢磨所谓“环环相扣的事件”这个问题。否则你的事件就是一盘散沙,每一件事情都是可替代的,既然是可替代的,就没有排他性、唯一性与创新性,一条狗都可以来改动你的剧本。

       事件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它必须与人物和立意结合才有价值。

       2.只有事件不会有人

       问:

       我也想过这一串事情要干什么,我想表现男一号在当前这个环境中,先是很顺利,是一个向上发展进步的过程;按照编剧理论,他不能一直顺利,然后他就遇到麻烦,跌到谷底。而导致他跌到谷底的,就是反一号。为什么反一号要害他呢?这就又有戏可写了。我准备写男一号向上、向下、再向上的这么一个过程,这是我的大设计。

       答:

       你这只是说出了所有常规剧作中都会用到的一个规律,这根本不算创意,无论你怎么写,都会让主人公的命运有起伏,这不算是什么想法,只能算什么都没有。

       这是非常典型的“虚”,整个想法是空壳子。因为你没有与任何人的作品有“不同”。如果没有不同,那就是一样的东西,一样的东西为什么要复制?

       真正写作起来,你会发现你阐述的这个想法没有任何实际用处。我们想要的是什么?是这几个人一开篇就出现一个巨大危机,他们被危机形成的困局所包围,必须要突破。同时,他们因为性格和纪律等原因,又会在内部爆发危机,这样内外交困,让重要人物的个性和人格魅力、智慧全部显现出来。

       你刚才说的那一切,只能作为一个事件的背景,根本不成其为戏。

       我告诉你一个最直接的方法进入状态吧,你先想什么呢?你就想:这帅哥一上来就要倒血霉,倒什么血霉呢?从这儿开始想!

       至于那些背景、逻辑是否合理、常识有没有偏差,统统不用管,先把一个帅哥倒血霉的桥段想好了再说!因为观众只关心这个帅哥怎么这么倒霉!怎么比我还倒霉!可他又是我喜欢的帅哥演的,我嗨,真心疼他,瞧瞧他咋办?

       做成这样,你这开篇就成功了一半。

       一个帅哥倒霉蛋的奇遇,想好这个了,再把他安排到地下党或特高课之类的地方去,身边再陪上女人和对手,故事架构就成了一半。

       总之,要让你的人物一开始就遇到尴尬、惊喜、狂怒之类的事情,就是不能让他处于一个常态。

       创意的破冰之法,要从这儿出发。

       3.曲折离奇的目的和代价

       问:

       我设计了一个事件,一个好人要暴露了,出卖他的可能是某个坏人,我要让男一号干掉这个坏人。男一号干掉这个坏人的方式是嫁祸,先伪造这个坏人杀害一个日本军官的事情,然后又说服了两个普通人来协助他,用一种奇特的方式来干掉这个坏人并就在埋起来。这样造成的结果就像是这个坏人杀了日本人之后畏罪潜逃了。

       答:

       男一号为什么不直接一枪打死这人,甚至就在现场勒死了当场在后院挖个坑埋了呢?再扯上两个普通人,还得让这两个人配合和保密,这弯拐得太大了。

       设计情节一定要直接作用在主要人物身上,这样绕得太远了。

       问:

       我是为了让故事曲折离奇,好看,一下杀了就没戏了。

       答:

       曲折离奇好看,目的是好的,但这个目的不在主线上,完全是表现一个旁支,而且这个旁支根本没有必要用这么大的笔墨来表现。必须在主事件上花最大的力气,还得给主人公制造危机或两难选择之类的事情。

       例如,男一号已经设计好了嫁祸坏人,但到了嫁祸事情即将实现的时候,突然发现坏人并没有来,替代他来的是他女儿——一个一直劝父亲向善的好姑娘。这样,男一号马上就犯难了:是坚持完成任务但要伤害到姑娘,还是保住姑娘但任务流产?同时,这还给下一步男一号与姑娘发生情感关系打下了基础,也为坏人幡然悔悟留下了可能。一箭多雕,所有事件全都紧密团结在男一号周围,这才是戏。

       4.事件堆积不如人物自带麻烦关系

       问:

       (讲了好多个设计的事件)我的方法是,把这些有因果关系的事件先想好了,然后再把人物加到里面,这个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比如说事件的大框架先搭好了,至于人物关系,比如我们写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处理危机的时候,女人本来应该跟甲跑的,但突然跟乙跑了,这不就是写了人物关系了吗?

       我听人说,想十个事情,一个事情占三集,三十集就出来了。

       比如说《悬崖》,这也是乌苏里虎、药品事件等等,也是很多事件,一个事件占几集组成的。包括《黎明之前》、《潜伏》也都是这样的,都是由几个事件组成的呀。

       答:

       《悬崖》、《潜伏》、《黎明之前》都不只是因为事件。你一定要记住,事件是一点儿都不缺的,有无穷无尽的事件可以用。重要的是事件围绕着什么发展?

《潜伏》是沿用过去老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里的假扮夫妻的设计,一个男小知识分子与一个女农村屌丝因为某种奇特的原因,假扮夫妻,在一种极其压抑的气氛中度日如年,过着假夫妻生活导致弄假成真的故事。

       理论上我们可以讲,姜伟老师写《潜伏》,他做的一切努力,最终都是要把这一对男女真正推到床上。

       一个是城市小知,一个是农村大姐,先不能睡的时候也逼着他们睡在一起,还假装晃床,最后真能睡了,又残酷地分开…其实就是这么个故事,你要讲事件,能讲什么?

       如果余则成与翠平不是夫妻关系,而是一个特工组的两个同事,我相信这部剧完全就不成立了,也不可能吸引人了。事件再好,在里面也没有意义了。

       《悬崖》讲的是一对很虐心的假扮夫妻关系,它的一切魅力都来自这里。本来已经有《潜伏》在前,已经写过了假扮夫妻,还写这个,有意思吗?没意思。但人家全勇先老师能想出新招,来个变态,两个假扮夫妻的人都有爱人,有了爱人,还非得跟别人的爱人假扮夫妻,一对绝不可能住到一起的人就是要让你住到一起!到最后显然两人是有感情的,但就是不能那啥!急死你!

       相比之下,《悬崖》里的事件显然没有这个核心设计的辨识性强,这个才是它设计的与众不同的东西。

       说十个事情,一个事情三集,这个说法是可以的,但还是要建立在人物和立意的基础上。设计故事的切入点千变万化,怎么都可以,只要你自己觉得兴奋就行。你这十个事情,照样要有人去实现它,在实现的过程中,照样要有人物关系、情感关系的变化,照样要围绕在某一个主题的周围,说来说去,还是离不开前面我们讲到的方法。

       无论从哪儿入手,最终的目的都是一样的。

 

合作方动态

关闭
星光中文网隶属于北京华夏星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将原创作品输送到影视工业的文学网站,通过网络平台的方式,建立作者和影视工业的对话环境。其运营团队是一支由拥有在中国电影、电视界从业30年,成功运作过多个大型原创网站和门户网络原创频道的运营团队,在影业界和原创文学界具有广泛、深厚的人脉和号召力,能够专业的判别原创作 者和作品的市场价值,更有组织影视改编、生产、宣传、推广的机制和能力;组织创作、生产、宣传、推广的丰富经验。
    客服QQ:1055000316

京网文 (2015) 0544-22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 140336号

京ICP备13041654号-1 / 京ICP证1304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