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16 15:16:18
来源:南方日报[摘要]我是在1993年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当年我在山西能接触到的电影资源非常少,像摄影常识、电影理论、导演业务,我都是一片空白,所以还是觉得考文学系更有把握一些。文学也的确非常吸引我,按照当时的想法,未来无论是做电影评论家、电影史学者或者是编剧,无论以什么样的角色参与到电影工作里,对我来说都是很幸福的事。
我觉得北京电影学院是一个非常自由、宽松的学术空间。当时最令我难忘的是每当学校放了新电影,同学们便自觉地形成一种无处不在的讨论电影的氛围,可能是在大家一起吃饭时,也可能是在一起走路时,这种氛围给了学生一种重视电影、热爱电影的感染力。宿舍也经常举行“电影论坛”,每晚熄灯后我们都会开“黑灯会议”,4个人躺在床上热火朝天地讨论电影。这样一种持续4年之久的讨论氛围,是校园生活最令我怀念的地方。
今天的社会信息高度发达,大家接受电影知识、电影资讯的渠道变多了,但我觉得学院式教育还是非常重要的。用4年的时间去系统地学习电影,我认为这会让你终身受用,这种教育能让你成为一个知识全面的电影工作者。
编剧芦苇——
“你的经验就是你的作品”
我觉得我接触过的编剧,普遍都染上了一种“时代病”,那就是浮躁。咱们举个例子,我曾经反复强调,要多研究经典,但是我接触的人里面真正会花功夫去琢磨经典的人很少,很少有人像我这样把《阿拉伯的劳伦斯》一看几十遍,读书笔记写满一个本子。这都是我们当年的基本功,怎么今天的人都不会这样做了呢?我觉得很奇怪。
我对编剧的要求只有一句话:“你的经历和你的经验,就是你的作品”。你的作品是怎么产生的?作品无非是写出来的。说到底,它是一种源于自身的经验,它也是一种由衷的感受、一种体会、一种理解力。
同时,不管写什么题材,编剧都应该成为这个题材的内行,这是起码的要求。成为内行了,还不见得你能写出成功的作品来,但这是一个基础,如果没这个基础的话,成功作品你连谈都别谈。如果你自己对要写的题材都是一知半解的,怎么能把那个主题写透彻?怎么把人物写透彻?
还有一点是编剧必须掌握的能力,那就是善解人意、洞悉人性。了解你所写对象的方方面面,关于它的一切,掌握得越多越好,所以在这个意义上,编剧其实是个很琐碎、很“磨人”的工作。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主任黄丹——
具备了丰富创作经验也需要不断“充电”
随着现代媒介技术的发达,很多人接触影视行业的途径也越来越多,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网络作家也加入到编剧行业中。但是,即使是已经具备丰富创作经验的资深编剧也会时常想要通过读MFA、研修班、进修班等方式,进一步“充电”。因为从一个项目创意的诞生到最后剧本的出炉,这是一个非常专业、严谨的过程,除了编剧才能、技巧、知识,还需要有相当的毅力与坚持才能完成。
当然,我们不是“编剧职业学院”。我之所以强调正规教育,是因为在电影学院里,大家都是因为电影走到一起,不同的专业对电影的理解看法有所不同,但这种碰撞是有意义的。当然如果你有一个朋友圈,圈子里有来自电影各个相关专业的人士,达到的效果是一样的,而电影学院恰好天然地提供了这种环境。
中国电影去年有着这么漂亮的票房成绩,但票房高并不意味着理想中的好电影也很多。所以有观众就说,编剧没有提供更优秀的剧本。作为老师、作为编剧这一行当中的一员,我也经常觉得很歉疚。好电影少,原因是多方面的,与整个社会环境、投资心态、观众审美都有关联,是一个特别复杂的事情。我们希望这几年我们的毕业生能提供更多的、获得大家认可的作品。做这一行,一辈子不留下几个能传得下去的作品,是说不过去的。
京网文 (2015) 0544-22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 140336号
京ICP备13041654号-1 / 京ICP证1304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