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06 14:08:29
来源:第一编剧[摘要]电影或电视剧都需要一个好开头。制片人往往在看前面几场戏就可能决定买不买你的剧本。这前面的几场戏一般都会发生在电影或电视剧开始的十分钟内。但这决不是故事,而只是故事的钩子。
看《肖申克的救赎》的前十分钟
场景一:一个男人(安迪)将汽车开到一个房子外面,坐在车上喝酒,听音乐,打开工具箱,箱子里有一把手枪。
场景二:画面切到法庭,安迪在受审。
场景三:再切回到房子外,安迪仍然坐在车内,抽烟、喝酒。
场景四:屋子里面,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在疯狂作爱。
场景五:画面切回法庭,安迪在受审,被指控残忍地杀害了妻子和她的情人。法官判处他两个无期徒刑。
场景六:安迪被警察送到肖申克监狱。
注意,这不是故事。该片的故事是讲安迪如何从监狱里逃出来。这只是个激励事件,也是引发整个故事的大钩子。
这个大钩子告诉了我们三件事
主要人物:安迪
戏剧性前提:被判处两个无期徒刑
戏剧性需求:他坚持自己无罪,产生了要洗清自己的欲望
我们的故事是从安迪的这个欲望开始的。必须指出的是,这个欲望是引发他产生下面整个故事的强大的动力。对安迪来说,他不可能不去为洗清自己而作出努力。不然,他就会一辈呆在监狱里。我们有些人写戏,也在开头写一个事件。比如主人公被朋友在生日聚会上嘲笑了一顿。主人公的工作丢了。那又怎么样呢?谁没有受到过朋友嘲笑呢?谁没有丢掉过工作呢?回去洗个热水澡,和女朋友来个约会,一切再从头开始。不就行了吗?这样的小事构不成可以贯穿全剧故事的强大动力,形不成强烈的戏剧性需求。这就需要重新设置激励事件。
故事的钩子是全片/剧故事的第一个情节点,而且是个仅次于结局的最重要的一个情节点,所以,一定要在前十分钟出现激励事件,把主人公推入困境。
故事是怎样炼成的?
回答这个问题,还是先举个例子:
甲结婚,乙被邀请参加婚礼。婚宴上,乙喝多了酒,说:“哥们,好福气啊,祝你明年就生个大胖小子!”
这是故事吗?不是。
因为甲的戏剧性需求是希望在婚礼上受到乙的赞美之词。人家已经说了不少好话,他满足了。开始价值:希望满足,正;结果价值:得到满足,正。这种事,可以说说,装成二百五的样子逗人家笑笑。但不是故事。
故事应该是:
甲结婚,乙被邀请参加婚礼。婚宴上,乙其实喝得不多,就当众发起酒疯。“哥们,你……好福气啊。明年……妈的,谁把我的酒给偷喝了……来,再来一杯……满上满上……明年……明年你老婆肯定会给你生个大胖小子……只是……”别人凑过来,嘻笑问:“只是什么呀?”“只是……哈,不一定是你的……”甲立马放下脸来:“你他妈胡扯什么呢!”
这才是故事。
为什么?
一是甲的戏剧性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二是开始价值和结果价值相反:从希望满足变成了生气。从正到负。
关键是已经出现了冲突。当然,也有了悬念。如果乙不是恶作剧,那甲就有戏了。至少得审查一下老婆。“这个月,没看你来事啊?”“你听乙发酒疯了吧?”老婆背过脸。“都什么朋友?”“可我们没有那样啊?”甲扶扶眼镜,还在算着日子。“怎么会……怎么会……”“好哇,既然你怀疑姑奶奶,今晚给我滚客厅去!”说着,一个枕头扔了过去。
上一场戏引起的戏剧性需求改变了方向,甲和老婆开始发生冲突,然后是老婆的母亲参加进来。“喂,你可听好了,我女儿嫁给你,不是来受气的!”甲的母亲也参加进来:“噢哟亲家母,这婚礼到处都是酒,还能有什么正经话哟。现在年轻人都闹这个哩。上次我邻居的姑娘办喜事,都把她……”压低了声音附上前,如此如此一般。老婆的母亲听了还是不高兴。“哼!反正我今天得把话撂这儿。别以为你们是知识分子!”……噌噌噌!冲突不断!
这对任何一个职业编剧来说,是最重要的写作技巧。
首先得确定人物的戏剧性需求,确认开始的价值。然后是制造鸿沟,让主观想象和客观现实之间出现裂缝。故事就出现在这条裂缝上。
一部30集电视剧,如果按每集40场戏算,就是1200场戏,除去少量过场戏外,照理说都需要制造这样的裂缝。当然,不可能做到场场戏都有冲突。但至少90%。这样,如果结构和人物把握上不出问题,你就等着制片人签合同拿稿费吧。
记住:30集,1000个裂缝!这就是职业编剧的厉害!
京网文 (2015) 0544-22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 140336号
京ICP备13041654号-1 / 京ICP证1304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