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行业] 编剧该知道的马年最后的电影危言

2015-02-28 10:25:38

来源:影视独舌

[摘要]章柏青老师是坚持思想和艺术标准的电影评论家,是敢于对流行的“唯票房论”说NO的独立思想者。关于眼下正热的“综艺大电影”之争,关于占领了高地的“互联网思维”,关于“看文艺批评先摸背景”的惯性,关于“诸葛亮和臭皮匠”的主客关系,他都有话要说。

       有些老先生怕别人说自己过气,就总是选择与新贵、新潮、新现象站一起,但章柏青既不随波逐流,也不含糊其辞,保持了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和赤忱之心。在马年的最后日子里,让我们听听他的真知灼见。

       (1) 好时代,坏时代?

       近日首个在大陆票房过亿的台湾80后导演陈正道(《重返20岁》《催眠大师》导演)说的这段话有深意:现在是台湾电影最坏的年代,是内地电影最好的年代。但台湾电影坏的是商业与票房,却是创作最好的年代,有机会拍你想拍的影片;大陆目前是商业和票房最好的年代,对于创作可能不是。电影市场进步比导演快,这是个危机。

        (《爸爸》《跑男》)这类综艺剪辑片放映可以,但需打入另册,不准冠“电影”两字误导观众,更不准冒充故事片欺骗观众。总局冠以“纪录片”,是有一定认识的,更明确应叫它“电视纪录片”。电视里播放的电影仍叫电影,影院放映的电视也只能叫电视。红萝卜岂能冒充红腊烛!挣钱不挣钱倒难以管它,必须正名。

       偶遇导演丁荫楠,他说,《智取威虎山》官方夸,央视吹,怎么回事?它有生活吗?满片感官刺激!这就是好电影?我看它不及当年《林海雪原》。《林海雪原》让我流泪,它让我笑。你是搞评论的,你说它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是主旋律还是娱乐片?什么都不是!面对这位执导《周恩来》的艺术家,我心情复杂,无言以对,呵呵一笑。

       有朋友问我:去年内地高票房娱乐片在美国几无观众,宁浩的《心花路放》算是例外,据说北美票房得了70多万美元,这说明什么?我说:能说明什么,说明它有文化?有品位?什么不能说明!能说明的是美国观众与中国观众一样对八卦,对下半身感兴趣!还说明导演深谙此道并表现得有“创新”。

       上海交大教授李亦中论文提出,中国电影缺五种故事:一是缺新闻故事,如《猎杀本.拉登》这类影片极少;缺职业故事,日本《入殓师》一样动人的职业影片稀少;缺科学故事,科幻片几无,科技娱乐片也极少;缺司法故事,优秀的庭审片、犯罪片、黑幕片、侦探片阙如;缺系列故事片,不像美国高票房系列片频出。我很赞同他的归纳。

        一电影学硕士生论文说,中国改革开放后拍过100多部恐怖电影,由于意识形态的限制与电影的不分级审查,内地不可能有真正的恐怖电影,论文说的其实顶多是准恐怖电影!内地有史来恐怖电影我认为只有一部,1936年马徐维邦导演的《夜半歌声》。只有实行电影分级,内地恐怖电影样式才有可能繁荣。

       《黃金时代》的失败是商业的失败,不是艺术的失败。小众、不合当下潮流口味、不商业,这是有强烈个人风格的艺术片必循之路。《黄金时代》的问题是用商业大片的投资来拍小众艺术片,还用了诸多高价大明星,这是大忌,商业上必死无疑。至于香港新浪潮我以为仍有生命力,许的《桃姐》便是一例。观众是个复杂体。意大利导演费里尼言:观众是谁?他们是一群没有共同良心或同一性的怪物。我们缺少欣赏《黄金时代》的观众;更正确的说是时代的悲哀,碎片化、网络化时代,人们疲于奔命,失去了原应有的体味、欣赏艺术的心态。

       一本儿正经杂志上,一评论者说:韩寒的《后会无期》是一部作家电影,告诫我们不要小视,“说不定有朝一日,韩寒成了中国的伍迪-艾伦也未可知”。我不反对推崇韩寒,说他是中国的戈达尔、特吕弗也由你说!只是我惊诧于拜到于《泰囧》《分手大师》的大量影迷,怎么一夜之间便转化为曲高和寡的作家电影爱好者?

        有学生问:某影评人赞某影片向影史上大师“致敬”段落有7处之多,这样的“致敬”应作何评价?我说:能明白看出其致敬处便不值夸!不是模仿便是抄袭或是哗众。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思想家爱默生说:模仿便是自杀。真正的致敬应“师其意而不泥其迹”,贵在从别人身上汲取营养成就独特的自己。

       心理片《青涩日记》研讨上,制片人裴蓓开场白悲怆而真诚:“找了几条院线了,老总都说这是好作品,看流泪了;但又说,院线要的是产品,担心的就是作品。不赚钱不愿发行。”

       在中国影协杯优秀电影剧作表彰典礼上,作家阿来以《西藏的天空》剧作获奖,但他对影界一点不客气:“影视界似乎有很多钱。围着钱转,这就让作家要保持自己艺术精神很困难。一个电影要拍成,剧作家要听许多人意见。许多情况下,不是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而是三个诸葛亮变成一个臭皮匠。”此乃实话实说!

       (2)  大时代,多作怪

       乐视影业总裁张昭在互联网与中国电影产业研讨会上说:《小时代》是产品,观看《小时代》的是用户,我们营造的是一个品牌!电影从文化、娱乐走向生活!我们都在为电影打工!《小时代》总制片人说:《小时代》不是票房的成功而是品牌运用的成功----互联网时代电影产业新理念从《小时代》开始---此论同意吗?

       一院线经理说,别动不动说烂片,政府通过的都是合格片;一导演说:讲艺术没市场,这电影没法拍了,让郭美美来拍准赚钱,你不信,我信!一发行人说:市场最要紧是攻城掠地,《分手大师》、《老男孩》、《小时代3》、《后会无期》都是有功之臣,不是它们,谁能对抗好莱虎?一制片人大喊:网生代来了,你不变你去死---暈菜!

        这月在几个影视大省蹓跶,互联网战略成不衰话题。阿里注资文化中国,优酷土豆成立电影公司,百度推出众筹频道,腾讯制定为虎添翼电影计划,华策和爱奇艺合作。此背景下谈电影,老板竟不谈票房、银幕数,满嘴互联网、大数据、自媒体、点击量,华策女老板说:影视企业不互联网化无前景可言!---此语当真?

       年届80的电影批评家黄式宪发言剑指中国电影网络化: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被资本绑架,在为制片人嬴得大把金钱的同时,正在顛复传统文化。《小时代》、《分手大师》等片舍身求俗,以吸引不谙世事青少为目标,将电影重新变为杂耍!重新论评网络时代电影走向势在必行!

       中国影协、深圳市宣传部在广东惠州西湖举办中国电影高峰论坛题目是:内容PK营销谁称王。有人以营销岀色使烂片成聚宝盆为例说明营销为王,而专事电影营销的发行专家的韩小凌却说:有营销救了票房的先例,但再好的营销也挽不回口碑。营销扩大了电影外延,但改变不了内容——癞蛤蟆再打扮也成不了天鹅!

       影界开口闭口称电影进入互联网时代,似乎电影投资、创作、发行非互联不可。事实上互联网可致电影于生,也可致电影于死!现状是,凡从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几乎都缺文化,有票房也少口碑。发行上互联网致影片朝生夕死并不鲜见,爱奇艺为首将《一步之遥》炒成岁末狂欢,转瞬口碑又借互联网置该片于死活之间。

       一记者问:新疆一影院对电影自行分级,给《京城81号》贴PG-13标签你怎么看?我说,这或许是对国家电影分级缺失的自发反抗,或许是对该影片的别样抄作。分级必须有专门机构。擅自分级谁授你权?政府与观众都可打你官司:80年代有影院把《寡妇村》列为儿童不宜,有观众没看到儿童不宜场面,曾怒而起诉影院搞欺骗。

       有人说,不少影视公司流行“聪明”编剧法,是将美日韩等国的热播片肢解,转化成中国内容的剧本。我不信。去年我有学生应聘一公司录用后,其工作居然就是此项!日看境外热播剧20集,选择其中情节转化、拼凑成中国电视剧。按此法泡制,卖座且屡试不爽!

       广州逢香港鬼才导演林子皓,谈及内地影院大发展但市场被《小时代》等占领,林导哈哈一笑:影院不神圣,它只是一块社交场地,谈天泡妞,看完片,发小、闺密骂骂娘,发发嗲,又忙又无聊,商业片不火才怪!林导以《赌神》一片出名,他不讳言自已是商业片导演,说即将推出兩个喜闹剧,搞笑、减肥、选美,不信赚不了几个亿?

       一制片人颇神秘地对我说:“正在筹备新片,投资两亿,某中央领导支持!”我盯问:“两个亿?”他即变口:“号称!刚落实了3千万。”“那中央领导?”“不瞒老朋友,正联系他祕书”。夸大投资是为骗观众进影院,夸口领导是为了吓唬地方,免收拍摄费。目今电影宣传几近造谣!我们的媒体当注意,否则跟着吹,便成了传谣者。

       电影的众拍时代提前到来了。电影一旦失去庄严感,观众也随之把它视为游戏。唯有与炒作、话题相伴才能赢得大量观众。于是功夫在诗外,成了票房成功的不二法门。真想搞点艺术的电影人便无人搭理了。电影业在捞取钞票的同时,要多保存一点电影的精神与灵魂。

        (3)  老革命,新问题

       在惠州东江之滨逢获国内外大奖无数的老动画电影《大闹天宫》的人物与动作计严定宪。很难想像,机智、灵动的孙悟空形象就出于眼前这位白发老者画笔。谈起中国动画严导说,1949年至今我国仅岀现两次动画创作高峰,一是60年代初,一是80年代。当今动漫片子不少,但大多模仿日韩不能算髙峰,要努力啊!诚者此言!

       在西宁与导演谢飞谈起正火的《后会无期》,我说,这电影没法按常规归类,说是情节片无甚情节,说是公路片不飚车,说是喜剧片,除了几句台词幽默其他挺沉重。谢说,算是哲理片吧。我楞一下:凡哲理片没市场呀!谢笑道,这就是因为韩寒导,他人拍没人看!又叹道:气死圈内人啊---看来,电影是该外行领导内行了。

       原影协书记张清去世。张清在80年代一度负责金鸡奖领导工作以坚持学术、敢于犯上著称。85年习仲勋批评把金鸡大奖给了《红衣少女》未给《高山下的花环》是今古奇观,张敢于申辩;86年《野山》获奖惊动中央被要求重评,张又组织申辩至收回成命;88年中宣部提出金鸡、百花、政府三奖合一,张再上书申辩成功!痛悼勇者张清!

        我主持的学会与一报社主办《归来》影评征文,忽接一老领导电话:见《党建》杂志发文批《归来》了吗,都提到颠覆制度高度了!知道该文背景吗,你不怕犯错误?我只好苦笑;过两天他又来电话:真奇怪,《人民日报》发文肯定《归来》了,这又是啥背景你得摸摸。我再次苦笑:文革40多年了,文艺批评习惯先摸背景依然盛行,悲乎!

       访老影评家、87岁的电影学院文学系老主任余倩,他说艺谋厉害,藏而不露,妙躲审查!《归来》批判文革力度一般人真看不出。一个等字,实是白茫茫真干净,永远是空!官方犯迷糊也看不岀,经五毛一闹,有点回过味来。但艺谋不会有事,一是太有影响力,二是他表面讲和谐,谁批谁无理!姜是老的辣,佩服!

       在导演学会表彰提名晚宴上逢教授郑洞天,他原在影界十分活跃,近几年因身体原因谢绝任何活动。但想不到他热心电影之心未死,一见我就嚷:创作一派乱象,什么赚钱拍什么,评论界更甚,跟着创作乱象跑,为乱象找理论根据,什么青春片时代,小妞电影时代,乱吹瞎评。你那个评论学会要引导啊!我无言以对。

       朋友聚会,“两宋(宋方金,宋丹丹)之争”成话题。大家目视在座的编剧芦苇,他就不语,问急了,道:当年凯歌拍《霸王别姫》,是签了约要完全按我剧本拍,陈是做到的。王全安拍《图雅的婚事》,也遵循我原剧本。旁边另一朋友道:看,照剧本拍的都得了戞纳、柏林大奖;王之《白鹿原》自作主张一奖未获。芦苇並不附和,正乃大家风范。其实,《白鹿原》虽不是成功之作,也算是部不错的电影,还是得了个摄影银熊奖的。只是看了芦苇的剧本后,才感到,剧本的文学性远比镜头、技巧呀重要得多。导演在修改剧本时,真的要考虑一下自己的文学才能有否超过编剧,特别是对艺术片而言。至于那些奇观烂片,就不提此要求了,任你忽悠去!

       收到总局发的蔡赴朝局长在全国电影工作座谈会上的总结讲话,读到这几句话:电影企业“大而不强”,电影创作“多而不精”,电影市场“散而不聚”,电影出口“通而不畅”。不禁会心一笑:清醒敏锐,概括到位。中国电影人且慢为“中国电影仅次于北美的世界第二电影市场”而欢呼,我们任重道远!


 

合作方动态

关闭
星光中文网隶属于北京华夏星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将原创作品输送到影视工业的文学网站,通过网络平台的方式,建立作者和影视工业的对话环境。其运营团队是一支由拥有在中国电影、电视界从业30年,成功运作过多个大型原创网站和门户网络原创频道的运营团队,在影业界和原创文学界具有广泛、深厚的人脉和号召力,能够专业的判别原创作 者和作品的市场价值,更有组织影视改编、生产、宣传、推广的机制和能力;组织创作、生产、宣传、推广的丰富经验。
    客服QQ:1055000316

京网文 (2015) 0544-22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 140336号

京ICP备13041654号-1 / 京ICP证1304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