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编剧] 陈秋平影视剧本异同及个性台词写作

2015-01-05 10:16:18

来源: 编剧帮

[摘要]新编剧:陈老师,请您讲一下电影剧本和电视剧剧本在写作上有什么不同?

       陈秋平:电影剧本和电视剧剧本最大的不同就是长度不同。电影剧本3万—5万字,电视剧剧本30万字以上。当然,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小的不同。而那些许多小的不同也是由这个大的不同而产生的。
      
       短故事和长故事,在结构上就不同了。电影是短故事,所以比较常用线性的结构,也就是纵向的故事。比如一个人想去做一件事,最后做成了,或者没有做成。这就是纵向的结构,但电视剧就不行了。仅仅是一个人想去干某件事,要写30集实在是很难。于是就加进了横向的故事。就是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冲突、恩怨情仇。这就是很大的不同。
      
       当然还有别的一些不同,就是观影的不同所引起的不同。电影是在一个黑屋子里专心致志地观赏。电视剧是在客厅里,一般比较亮堂。也有一些干扰,有时磕个瓜子、有时沏个茶,所以,电影的信息量要大一些、节奏要密一些,电视剧要松一些、节奏要慢一点。电影的对话可能要少一些,电视剧的对话可能要多一些。电影的画面要大一些,可以用语言以外的视听效果去营造艺术氛围。电视的画面要小一些(不过现在已经有很大的电视机了),所以更注重讲故事。
      
       电影更加类型化和商业化,因为去看电影是要花钱的。电视机可能就更从容一些,看电视不收钱。观影的人一般也不会那么挑剔,可能宽容度大一些。
      
       所以我们在电视剧里还可以看到一些很艺术的东西,很主旋律的东西,很怀旧的东西。
      
       还有就是主流观众群带来的差别。电影的主流观众群年龄偏小。电视剧的主流观众群年龄偏大。所以题材的选择上有一些区别,等等吧。
      
       不过总体来说,电影和电视剧是大同小异。
      
       其实,这个问题我写过一篇文章的。那里面讲得更详细一些。
      
       新编剧:陈老师,我的对话写的没有个性,请问怎样去突破呢?
      
       陈秋平:对白(或者叫台词)的个性化,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说,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所以在剧本中,不同的人物就会有不一样的对白。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一方面,是生活中我们的确不同的人讲话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甚至有声调的不同,口音的不同,语速的不同习惯用词的不同,表达方式的不同,教育背景的不同……。总之,我们写作品的时候,总不能写成了千人一面,万人一腔吧!
      
       不过,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台词的个性化,也不能强调过度。毕竟,我们同属于一个人类,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我们交往的主要是同一类型的人群,所以,我们说话的趋同性,其实远远大于差异性。不要过分夸大语言的差异性,以至于写出来的话不真实,做作,生硬,或者让人觉得别扭和怪异,那样也不好了。
      
       就是说,避免两个倾向:一个是千人一腔,一个是矫揉造作符号化。
      
       要解决台词个性化不够的问题,有一个很简单易行的办法。
      
       那就是你借用你生活中熟悉的人物形象,让他们成为你剧本中的人物,或者想象他们去扮演你的剧本中的人物。比如你最好的朋友是一个结巴,你就让他演剧中的男二号。比如你最好的老师是个老好人,你就让他演你的男三号,等等。
      
       或者说,你想象你的剧本的某个或某几个人物,让你熟悉的某个明星演员去演。
      
       比如你写一个老大爷,你想象中让赵本山去演,当然最终是不是赵本山不一定,但你可以想象的。因为你熟悉赵本山的形象和语言,所以你写着写着,就有赶脚了。
      
       新编剧:我可以不可以用一些口头禅,或者习惯动作来表现人物个性呢?
       陈秋平:口头语和习惯动作都是人物特点的一种表现,也是写人物个性的好方法,但还是那句话,不能过分,不能做作。
      
       举个例子,我们以前创作一个剧本,里面有一个男人是上海人。他就有一个口头禅,形容什么事物特别怎么样,就用“一塌糊涂”这个词。
      
       比如,那部电影好看得一塌糊涂,那菜好吃得一塌糊涂。
      
       这样的人有没有?有的。但这个口头禅也不宜多用,多用反而让人觉得过于表面化,过于符号化,不是很真实。真实的生活中,那些口头禅其实是流露出来的,是关键时候情不自禁说出来的,而不是随时挂在嘴边炫耀用的。
      
       新编剧:我能不能多用一点人物的习惯动作呢?
       陈秋平:为什么要多用呢?为什么要少用呢?用得合适才对!
      
       顺便提一个问题,一个人的性格到底是什么?你们研究过没有?
      
       我们说,生活中没有两个人是绝对一样的,如同森林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那么,一个人的个性到底从哪里来呢?
      
       我们在写作中常常出现困惑,虽然这个问题似乎不是问题。比如,我写一个女孩,特别特别特别的外向。我以为这个是女孩的个性,但转念一想,外向,这本来就不是个性,而是共性。因为外向的人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我们说这个人粗鲁,其实粗鲁也是共性,粗鲁的人不是一个,而是一群。
      
       那么,个性到底是什么?
      
       个性,用我的说法,其实就是许许多多的共性特征在某一个人身上的叠加。
      
       当一个人身上的这些所谓的“共性”叠加到足够的数量的时候,这个人物就不可复制了,就个性了,这个就是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所以,我们写人物的时候,写台词的时候,所谓的个性,其实就是复合型,或者叫复杂性。
      
       单一性的事物是没有的,每一个事物,每一个人物,都是复合的。只有充分地找到了自成体系的复合型,才找到了这个人物的个性。 
      
       当然,在写剧本的时候,我们为了把A和B和C加以区别,为了把他们的差别拉大,以便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反差,从而写出有意思的有冲突的戏,我们需要在一个或多个人物身上挖掘复合型和复杂性的同时,也找到他或她身上的性格基调。也叫性格主调。就是他身上最突出的那个特征,这个特征最好尽量简单化、符号化,最好能用一个词来表达。
      
       比如:人小鬼大;
       比如:胸大无脑;
       比如:笑里藏刀;
       比如:一根筋;
       比如:木讷等等。
      
       这样做,不是抹杀人物的复合型,而是配合复合型,这样做了之后,我们的台词也自然而然地有了个性特征了。
      
      

 

合作方动态

关闭
星光中文网隶属于北京华夏星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将原创作品输送到影视工业的文学网站,通过网络平台的方式,建立作者和影视工业的对话环境。其运营团队是一支由拥有在中国电影、电视界从业30年,成功运作过多个大型原创网站和门户网络原创频道的运营团队,在影业界和原创文学界具有广泛、深厚的人脉和号召力,能够专业的判别原创作 者和作品的市场价值,更有组织影视改编、生产、宣传、推广的机制和能力;组织创作、生产、宣传、推广的丰富经验。
    客服QQ:1055000316

京网文 (2015) 0544-22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 140336号

京ICP备13041654号-1 / 京ICP证1304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