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编剧] 教你如何通过“读片”做人物分析

2014-12-30 12:11:45

来源:影视工业网

[摘要]较经常听到编剧或导演同学如此“分析”自己的人物:他性格坚定,对人友善,为人单纯,但比较固执,不懂变通;对于他来说,迎接成长的洗礼比品尝青春的苦痛来得更重要。。。或如此这般的“分析”:她从来有公主病,更有精神洁癖,有人际焦虑症,偶尔歇斯底里;从小她心中就有个精神故乡,但无法抵达。。。

       这些由判断式思维产生的“看法”,仅仅是完成一次创作的必要条件(非充要条件)而已。因作者首先不可能对自己的人物没有看法,可是“看法”人人皆有,且因人而异。当作品开始放映时及放完后,作者的“看法”便不再重要了,其与千万观众的“看法”百分之百平等,此也是艺术传播的常识之一。更显而易见的是,这些所谓“分析”,看起来确实有点似是而非。

       我们先重看这些形容词吧:“坚定、友善、单纯、固执、不变通”——如此主观化的评断,每个人对这类词都有自己的标准,那统一的标准又在哪裡?

       再看这些“专用名词”:“公主病、焦虑症、歇斯底里”——比较怀疑所有人都能清晰明白这一系列心理病的实质,也怀疑作者在引用这些词彙时是否真地搞明白。

       最后再重看那两句很有“诗意”的话吧:“对他来说,迎接成长的洗礼比品尝青春的苦痛来得更重要”,以及“从小她心中就有个精神故乡,但无法抵达”——其实说了与没说也差不多,是不是?哪怕作者自己懂了,但你能保证别人也同样懂吗?

       恕我如上的“残酷”言说——事实上,编剧(创作)就是很残酷的:来不得半点似是而非,且一旦放弃自我追究便即刻止步不前。也包括我在内,很多人都曾对编剧学习多少有些误会的:总以为天分为进步主因,勤学只是条件之一(当然不是)——可是,我不得不说出更“残酷”的观点:这类“形容词+专门名词+诗意语句”的“分析”,不是真的“人物分析”,它更接近“评论”,即比较成系统的“看法”。评论只是一个“结果”嘛:其所处位置在传播的终端,即观众的位置。观众是面对屏幕的人,但filmmaker是站在屏幕后面的人,身份本该是位传播者,即传播的发端。filmmaker不仅仅发出他的“信息”,也要为传播的过程负责,即他应该不停地在处理各种过程性的事务,即努力做到准确、生动,甚至独特地将信息传递给观众。他对传播结果当然有预判和期待,具体到“人物”层面,那便是:“形容词+专门名词+诗意语句”——但这只是“可能的”结果,因100位观众可能有一百种结果。假设编剧只会做预判和期待,那与摄影师只会说我的画面要给观众彆扭感或要传递人物紧张的心情,但却说不出也做不到如何形成彆扭感或紧张心情一样,是不负责,也无作为的。这种类比,放在声音部门、剪辑师、导演、美术部门,和演员等创作人员身上,都是通用的;而放在画家、音乐家、文学家等等其他艺术工作者身上,当然也是通的。

       残酷地说,“形容词+专门名词+诗意语句”也许算作一种“人物分析”,但比较低效,甚至无效。有效的“人物分析",应包含如下内容:

       A.人物从哪裡来

       B.身上有哪些人物关系

       C.“愿望”是什麽?

       D.用哪些动作去塑造“这一个”人物形象

       E.人物可能到哪裡去

       ——做如此人物分析的理据,先简单说一点:电影中的每个人物,与现实中的我们以及我们在现实中所遇到的人一样,都有一个可以栖身的“世界”。

       相关的日常训练,我起名为:通过“阅读”做人物分析。“阅读”又可分为:读片,读书和读人。这一篇,我先介绍:通过“读片”做人物分析。下一篇将介绍“读书”,而“读人”会更晚些介绍。

       训练名称:通过“读片”做人物分析

       目标

       1.尽量避免单纯的评论式分析,即“形容词+专门名词+诗意语句”。

       2.明白编剧的“作为”和责任究竟为何?

       3.理解如何做到“有效”的人物分析,并掌握之。

       解释

       1.选一部“常态”影片的开头,或主要人物第一次出场的那场戏,做人物分析。

       2.也可选一部较“常态”的短片(不要太长),做人物分析。

       3.“常态”的意思是:常规叙事的电影。

       要求

       从如下五点,来分析影片中的人物:

       A.人物从哪裡来

       B.身上有哪些人物关系

       C.“愿望”是什麽?

       D.用哪些动作去塑造“这一个”人物形象

       E.人物可能到哪裡去

       2.分析需要有根有据。

       3.写下你的分析,将更容易进步。

       -----------------------

       下面我做几个示范,分别为:1.《钢琴教师》开头,即于蓓尔和妈妈的出场。2.《钢琴教师》第一次相遇,即Walter出场。3.《夺命金》开头,即任贤齐与其太太的出场。4.短片Black Hole的全片

       1.《钢琴教师》开头(开始至母女关灯出片名止 00:01:00-00:07:35)

       中国境外观看视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XV_u73vRMI(这个版本无字幕,字幕请看文后的【附1】)

       A.人物从哪裡来

       于蓓尔没结婚的(也许有过婚姻或男友),常年与妈妈同住且同房还同床(当然,这很少见)——“常年”的依据是于蓓尔那句:“假设不看书,就关灯吧”;妈妈应该独身很长时间了(之后略有交代其丈夫的情况)。这个家庭没有男性,没有其他成员的日子一定不短,社会阶层在中产,母亲也受过正常的教育。

       于蓓尔的收入为中产以上,工作稳定(教音乐);母亲早就不工作了,主要生活内容也许就是看电视,或与女儿在一起。母亲对于蓓尔的工作细节,包括日程、内容、甚至专业情况,都相当熟悉(当然,这不正常)。同时,于蓓尔自己也经常在家裡谈教学工作的(母亲问你今天是不是受学生气了),而且其对学生的负面评论应该比较多。

       于蓓尔并非第一次晚归,而其过去的晚归可能曾为家庭带来过一些麻烦(起码她妈妈觉得是麻烦,且不小),不然不会专等她回来。背包被随意翻看,购物细节被评论,没有独立房间,衣橱里的东西会不见(非第一次,实为常态)——于蓓尔在家中是没有隐私权的。不仅仅女儿的私人空间,甚至个人审美,皆受控于妈妈:经济当然非真正独立,即便什麽样的打扮才算符合身份,也并不享有完全的话语权。从最后一场的对话及关灯安睡看:于蓓尔也“甘于”并习惯于这种控制的;于妈妈,当然这也是一种习惯。

       母女也非第一次争吵、动手,以及和好。那件原本在衣柜里的衣服,也许暗示两人上一次争吵,可能就因那件衣服而起(应该没到动手的程度),或两人已冷战了几天,也许就发生在最近一周或三天,甚至就在今天上午女儿离家去上班前。

       在于蓓尔眼裡,妈妈是家庭的主宰,自己的各种欲望为其所限,故她经常晚归,以便在自己的空间里哪怕多待一分钟。但慑于妈妈的威权,及习惯,常年来于蓓尔也未做过彻底的反抗,比如搬离。在妈妈眼裡,于蓓尔是才华横溢的掌上明珠,自己人生的骄傲,她从未老过30岁,但随时可能被人骗走,也可能因为某种愚蠢(比如过分天真)而误入歧途,以致玷污了自己崇高的社会身份和圣洁——这样的人物关系,长期存在成自然,影片开始时处在很稳定的阶段。

       B.身上有哪些人物关系(仅就这场可以看到的)

       母女关系:威权的母亲+全盘受制但局部反抗的女儿

       师生关系:可能很出色的音乐老师+学生(真实情况不明)

       不太常见的关系:母亲与女儿学生,母亲与女儿学生的家长的关系

       C.“愿望”是什麽?

       女儿:自由支配自己的生活

       妈妈:完全控制(保护)自己的女儿

       D.用哪些动作去塑造“这一个”人物的形象

       女儿:夜归。“允许”妈妈翻看自己的背包和钱包(少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反抗)。骂妈妈,扯妈妈头髮。继续骂妈妈,哭并笑,请求妈妈原谅,主动拥抱妈妈并哭(略带笑)。容忍妈妈唠刀经济事宜,用承诺存钱来安抚妈妈对花钱买衣服的担心。与妈妈同房同床睡。提醒妈妈自己曾有过类似的裙子。反驳妈妈对音乐专业的见解。

       妈妈:等候夜归的女儿。女儿回家前她应该一直在看(也常看)无聊的电视节目。事先查清楚女儿今天的日程。逼女儿说出过去三小时做了什麽。翻查女儿的背包和钱包等。可能白天趁女儿不在家将衣柜里那件衣服“处理”掉了。白天时也发现家裡的存折不见了。被打后委屈、抱怨、说理、示弱,哭。接受女儿的拥抱并哭,还释出更多善意。上床后还唠刀经济事宜,不承认(或真的忘记)自己曾有过的裙子。很自信地评判女儿的工作、学生及专业,并给出建议。最后的睡姿为:特意翻身过去朝向女儿(该场结束)。

       E.人物可能到哪裡去

       女儿可能会继续这样局部反抗但整体维持,其生活可能会在母亲去世后,得以彻底改变。戏剧性的变动也会有的,比如有异性闯入,比如家庭有入侵者,比如无法继续现有的工作等等。

       母亲会继续掌控好自己的女儿,会设法搞清楚今晚,过去以及未来女儿所有的“秘密”。基本不会再婚了,也不想改变家庭的佈置和生活方式,每日继续看电影和“陪”女儿。戏剧性的变动也会有的,比如有异性闯入,比如家庭有入侵者,比如得重病或者死亡等等。

       2.《钢琴教师》第一次相遇

       观看视频: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U2NDgxNjA4.html(无字幕,字幕请看文后【附2】)

       A.人物从哪裡来

       于蓓尔:来这裡是应邀参加一个上流派对,目的应该是来演奏。出门前,可能与平日一样,关于如何穿衣打扮,关于妈妈是否也一起来(派对未必邀请了妈妈),都与妈妈有过1-2次小纠缠的。

       Walter:他是主人的外甥,并非第一次来这裡了,也许电梯被占用后,他不再寻找第二架,正是由于较熟悉吧。从全片看,之前他可能刚结束冰球训练,也可能刚与同学(包括女同学)约会完,或者刚下课从大学过来。跑得快,也许是历来比较健康吧(看全片知道,其打冰球)。他也来自中上层阶级的,教养是不错的。

       B.身上有哪些人物关系(开映至今可以看到的。不重複之前已写过的)

       师生关系:非常严厉到不近人情的老师(也非常专业和权威)+被摧残的学生们

       亲戚关系:Walter与主人一家

       C.“愿望”是什麽?

       于蓓尔:避开陌生人

       Walter:随性地搭讪和相识

       D.用哪些动作去塑造“这一个”人物形象

       于蓓尔:明明听到背后有人进入建筑,但不理。明明那个人已到眼前,但她将电梯门关上。明明那个人凭脚力跑楼梯,在电梯内的于蓓尔也无动于衷,起码不停下电梯。从头至尾,几乎没说过一句话。

       Walter:前面的人当面关闭电梯门,其也无所谓,直接跑上楼。跑的过程中,电梯里的人没任何表示,也无所谓,继续跑。气喘吁吁到楼上,电梯里的人依旧无任何表示,还主动做自我介绍,并且介绍了自己的全名。

       E.人物可能到哪裡去

       放映至此,“跑楼梯”及电梯内外这种特别的空间关系,可吸引观众对两人关系的进展有所悬念。但究竟会如何进展,似乎从片中找不到太多线索。最多能看到,这个跑楼梯的小伙子与于蓓尔学生的差异挺大的:她学生的精神都较萎缩,活在老师的阴影之下,但Walter是很进取的,甚至不太在乎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不过只放映到这裡,很难判断如此一个“闯入”的“新人”,究竟会带来什麽改变?而从于蓓尔的表现来推断,她是不爱理人的,对年青人就更是了。

       综合全片,Walter这类的青年人,按表面(生理)的逻辑,他的“正常”发展应该向著毕业,向著各种恋爱,向著冰球比赛获胜,向著兄弟情仇,向著转行艺术等等方向去的。。。

      ------------------------------

       完成《钢琴教师》两个段落的人物分析后,我再补充解释一下:为什麽这叫“有效”分析呢?假设《钢琴教师》由你编剧,那你就必须判断人物做的每个决定是否“正确”(符合人物自身的逻辑),必须推敲他所栖身的“世界”,是否不自相矛盾,并没有“盲点”。

       比如根据开场的母女关系和人物历史,“跑楼梯”后的派对上,妈妈提醒于蓓尔要小心Walter,是否“对”呢?后来于蓓尔带Walter进入自己家,并将妈妈挡在房间外,又是否“对”呢?我大概看过2-3次《钢琴教师》,但至今有一点还不明白:妈妈是否清楚或者起码知道女儿有特殊的性癖好?因这起码涉及到确认一件事是否成立:于蓓尔等Walter给他读完信后,从床底下拿出性虐器具给他看——假设她在家是完全没隐私的,那麽床底下、盒子里的这些东西,是否太容易被妈妈发现了?但假设这些东西,对妈妈根本不是秘密的话,那如何隐藏当然就不是问题了。可事实上,从片中人物拿出盒子的动作看,作者应该是有意图让观众感受到这些东西是属于“秘密”的(妈妈不知)。对于这些问题,片子本身似乎没有回答到我。

       比如依据Walter出场的状态,后来于蓓尔(带我们)看到他是冰球选手,是否“对”呢?后来他被于蓓尔特殊的性癖好所震惊,进而再被吸引,再到反胃,最后到暴力相待。。。这个过程是否可信呢?。。。

       如此种种,你在分析别人的片子(剧本)时,就是在训练自己。当你写自己的剧本时,就会“理性”很多。编剧有一项本事是:经得住被人问各种“奇怪”的问题;还有一项自我训练是:不断地自己问自己各种“奇怪”问题。所谓有效的人物分析,就是这个意思;而通过“读片”来分析人物,训练的目的即在此。那麽“无效”的或者“低效”的人物分析,可能是怎麽样的呢?我假设在下面:

       《钢琴教师》开场

       于蓓尔:活得很压抑,问题来自她妈妈。没有自由的生活,令她经常情绪失控,甚至有暴力行为。阴鬱、无安全感、孤独、无助,而愤怒深埋其内心。除了小反抗,她能做的只有逃避。

       妈妈:非常焦虑,控制欲极强,神经质,话很多、很琐碎,其实又是很可怜的弱者。

       《钢琴教师》第一次相遇

       Walter:一个阳光青年,活力十足,又非常懂礼貌,不拘小节。他如同一道极其明亮的光,照进了于蓓尔灰色的世界。

       ——呵呵呵,我说过了,这种分析,只是评论。

       3.《夺命金》开头

       观看视频: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7M79PDA4WnE/(无字幕,字幕请看文后【附3】

       A.人物从哪裡来
 
      任贤齐的警衔是督察,照理入警队已很多年了,办的都是重案。从其与妻子的对话中得知,他们两口至今还住在警察宿舍里。据香港警察公屋的相关条例,具备申请任何一类宿舍的资格,其收入起码要低于每月3万。而督察级别的警察,最低月收入4万。如此可推断:任贤齐应升任督察不久,升职后必须搬离宿舍,虽不必立刻,但当这部电影开始时,已临近deadline了。再根据警察公屋的相关条例,两口之家是不具备申请资格的。那麽片子后半段出现的“爸爸”,应该在申请人口之中(理论上应该同住),且其为低收入者,需要任贤齐供养。如此也比较能合理化一些事:租房还是买房,甚至因为薪水涨了,是否投资房,都是过去一段日子内,两口子经常讨论和烦恼的事。根据妻子后来的表达,他们买房的目的是投资(这也确实是香港人经过专业房产经理人建议后,一般会做出的决定)。这套接近千迟的豪宅,仅仅租金便是2.5-3万(以上),边上有学校,还是高层,售价不会低于千万的。警察购房有50万贷款的福利,可即便首付只给百分之十,任贤齐一家还是要为首付给出50万的。之后分20-30年还款(包括分期付的楼款),每月要给出3万左右甚至3万以上——无论如何,这都是非常大的负担,即便任贤齐的薪水涨到督察的最高级别(6万月薪),多少也还是吃力的。

      假设任贤齐的老婆是full time工作的话,他们不会获得宿舍福利的,所以她应该没稳定工作的。当天学生上学的,而老婆确实没上班。假设妻子有正职,并收入正常的话,既然买房是完全“对”的选择,那麽面对丈夫的犹豫,妻子的话事权应该比现在大很多。

      从对话可知,老婆近期一直在看房子,几乎以全职的态度在进展,因从全片来看,那位房产中介与老婆已有点私人交情了,起码已不陌生了。老公常年是一线的探员(近期升为督察),虽为公务员,但也不算显赫,老婆与之的感情基础应该与金钱或权力的关系不太大。而愿在公屋(宿舍)度日,包括可能需要照顾老公的爸爸,也再次说明老婆对这段婚姻的看法算比较朴素的。申请宿舍要等的,时间不短,且结婚也是条件之一,那麽他们的婚姻建立应该不是近一年内的事情,也许3-5年了。

      B.身上有哪些人物关系(放映至今)

      夫妻:忙于第一线事务的警察丈夫+一直在考虑家庭未来的妻子

      同事:被下属所信任的督察+长期合作的下属

      警察与当事人:丰富一线经验的督察、沙展+住板间房的各色底层人口

      客户与中介:已决定投资买房但焦虑的客户+非常多生意但又想稍微照顾下略有私交的客户的中介

      C.“愿望”是什麽?

      任贤齐:破案(找到疑凶)、逃避家庭困境的现实(逃避责任)。

      妻子:利用有限的资源(儘管已比多数人有资源了),让日子过得更好。

      D.用哪些动作去塑造“这一个”人物形象

      任贤齐:边上有人在吵依旧冷静地观察板间房的细节,听下属汇报时依旧在观察环境和人。用胶带将吵著要离开的证人的手腕捆住,这样既可吓住对方,又不会引起进一步衝突。看房停留期间,接了两次电话。没同意立即买房,但也没说不买。匆匆离开看房现场。

      老婆:给丈夫短信,催他来看房。丈夫摁门铃,她来开(并非中介来开,当然中介也在打电话)。带领丈夫看各间房(并非由中介来做)。(再次)看到丈夫态度犹豫,有点发火。

      沙展:先听现场警察汇报,再将情况汇报给督察。

      中介:叫得出客户的名字(Connie),并非以张太或者陈小姐相称。一边带客户看房,一边接电话。提醒客户可能保不住这套房子,但她想为之保留。

      E.人物可能到哪裡去

      任贤齐:一拖再拖,最终决定买房。事业会继续上升。也许会要小孩。可能的戏剧性变化为:楼市巨变,案子难到让其工作受影响,妻子得情绪病以致家庭变故等等。

      老婆:一催再催,最终让丈夫买了房,也许会要小孩。可能的戏剧性变化为:楼市巨变,决定独立工作,因焦虑得了情绪病等等。

      ——我可能稍微有点鸡蛋里挑骨头:任贤齐接到老婆短信的时间是1354,而中介说当日下午三点要见另一个客户,似乎时间上有点过分紧。看第一场戏的气氛,似乎较接近早上,但故事时间是1354.任贤齐接到短信后,还去看了疑凶的房间,这要花些时间的(走前应该还要交代下工作)。他离开板间房的旧区,驱车到学校附近的较现代的区域,还是要花个20分钟左右的吧。那麽老婆给任贤齐开门时,可能是1430左右。感觉上,离1500略近了些。

      4.BLACK HOLE全片

      观看视频: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E5OTg1ODM2.html?firsttime=0

      A.人物从哪裡来

      已凌晨三点,还在加班,也许他进入公司不久的,从头做起那种,或者这家公司本就奴役人的。複印文件前,也许在整理资料做图表等,可能他之前的工作经历不多,或者工作经历也不良。可能今天白天像往常一样,他被上司(或老板)当众臭骂过,也许入公司这一周或一个月来,这类的臭骂每天都发生的。而似乎这一周或一个月来,他在公司内也没结交到什麽朋友。也许更多人与他是“竞争”关系吧。这麽晚还有工作,也许就是上司(或老板)整他,或者是“竞争”关系的同事整他。这麽晚,也没人关心他、等他或约他,他起码不算特别活跃或者人缘特别好的人。不像有女友,更不会有婚姻。

      从片中看不出这是一家什麽公司,不过这点倒一点都不重要的。从他屡次张望周围以及敲保险箱门来看,这间公司面积不小的,可能会有值班的保安人员路过,甚至可能在某个角落也有1-2位与他一样的人在工作中或者睡觉中。

      B.身上有哪些人物关系

      上下级:较初级下级+苛刻或者脾气古怪的上级

      同事:初级工作人员+冷漠的或者人情寡淡的或者尖酸的同事

      C.“愿望”是什麽?

      彻底改变这个不满意的工作现实

      D.用哪些动作去塑造“这一个”人物形象

      深夜喝咖啡(疲惫和不得不喝),连续摁打印机工作键,踢打印机,偷食物(饿),偷钱,钻入保险箱。

      E.人物可能到哪裡去

      可能不久就有保安路过

      或者疲惫的同事路过,发现了这个异常情况。也可能当晚并没人发现,以致他在保险箱里过了一夜,才被上班的同事或老板发现。由于看到办公室门打开,地上有钱,以致发现者会报警。但有谁会相信“黑洞神话”呢?假设那张黑洞纸天亮时不见了,说不定没证据可起诉他,以致无罪释放。假设当晚有同事或者保安路过,听到他敲保险箱的门,也许会有人好心用那张黑洞将他救了出来的。但也许隔著门问清楚发生了什麽后(也许什麽都不问),就抱起地上的钱逃走了。也可能那位发现者将他救出后,两人联手将保险箱里所有的钱取出后,分赃而去。最“坏”的情况是,救他的人将黑洞贴上,要裡面的人将所有钱取出后,立即将黑洞再次摘下,然后抱钱而去。。。

 

 

合作方动态

关闭
星光中文网隶属于北京华夏星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将原创作品输送到影视工业的文学网站,通过网络平台的方式,建立作者和影视工业的对话环境。其运营团队是一支由拥有在中国电影、电视界从业30年,成功运作过多个大型原创网站和门户网络原创频道的运营团队,在影业界和原创文学界具有广泛、深厚的人脉和号召力,能够专业的判别原创作 者和作品的市场价值,更有组织影视改编、生产、宣传、推广的机制和能力;组织创作、生产、宣传、推广的丰富经验。
    客服QQ:1055000316

京网文 (2015) 0544-22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 140336号

京ICP备13041654号-1 / 京ICP证1304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