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24 11:25:47
来源:银幕穿越者[摘要]电影市场的增长与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形势紧密相关。其实,日本作为一个发达国家,也曾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交椅上座了42年之久,加之日本电影工业基础并不差,且日本的文化产业一直全球领先,应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去培育电影市场,但为何能被中国一举超越呢?
2012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根据美国电影协会的数据,中国电影票房在2012年增长了36%,达27亿美元。此后,中国电影市场一直保持着持续增强态势,而日本电影一直在试图冲出重围。
探究这背后的原因,应该从两方面来看。首先是日本方面,众所周知,日本的恐怖电影和动漫电影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是较大的,在中国上映的恐怖电影来自日本的居多。
可从市场角度看,动漫电影和恐怖电影都不是电影票房增长的主流。最重要的一点是,日本观众对电影新技术有一种排斥感,而今3D电影在中国等很多新兴市场攻城拔寨,所向披靡,却在日本举步维艰。
“与美国电影不同,日本国产电影更加重视剧情。” 或许与日本的文化及日本人的性格有关,日本电影的风格有些压抑。日本观众不喜欢场面壮阔的场景,那么很多大手笔的投入也就难以为继。
而在2014年,这个好莱坞大作相对较少的年份,好莱坞在日本或许将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反之,日本本土电影凭借着多年对整个市场的经验把握,票房不会出现太大的落差,“邦高洋低”的局面将延续下去。
问题出在哪里?日本电影业的衰退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主要的问题恐怕来自以下的三个方面:
■其一是人材枯竭、外流严重,造成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局面。
■其二是处于市场经济中的电影业为自身生存采取了一些短视的、功利主义的措施,往往形成后果严重的恶性循环。
■其三是电影在与电视和其它各类电子视觉形式的竞争中缺乏有效的对策,处于只有被动挨打、却无还手之力的境地。
新世纪日本电影创作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
1.大片策略
好莱坞大片席卷全球电影市场,成为全球电影制作的风向标。在此潮流下,很多国家纷纷将目光投向大片制作,日本当然也不例外。在电影产业的全球化进程中,和许多国家一样,日本的大片策略是适应世界发展趋势的一种选择。大片的拍摄不仅为满足受众感官和心理需要,更为根本的是经济利益的驱动。
2.动画类型电影的极致发展策略
类型电影是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下的必然产物。越是成熟的经济体系,对类型体系的需求就越强烈。
日本在类型电影方面做得较为成功,不仅恐怖片、爱情片等类型电影发展较为成熟,在世界电影市场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更为重要的是日本能够根据国家自身文化的特性将动画电影这一类型发展到极致,成为本土电影产业的旗帜和重要支柱。
3.系列化与剧场版策略
日本电影的创作策略还有一大特色,即系列化和剧场版的创作。剧场版是一种有基础、低门槛、小风险的电影,在日本形成了发展的热潮。但剧场版也给日本电影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电影内容的创新性降低、电影成了电视的一种辅助手段,有时会丧失自身的艺术风格等等。
4.本土化与国际化融合策略
虽然日本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影响,但在电影创作中并未丢弃日本自身的文化传统和本土化的追求。这种对文化传统和本土化的追求无论在创作内容还是创作形式上都烙上了深深的印记,是一种内在的审美追求。
当日本电影还在创作中坚守着他们的文化传统时,中国电影的文化内涵及精神追求,却在21世纪电影的喧闹中已经渐渐被遗失。一路高歌猛进的产业发展中时常显露着中国电影的急功近利,“叫座不叫好”的大片成了电影市场的常见现象。
再者,相对于国内电影的兴起,中国电影的海外票房却几乎折戟沉沙,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中国电影无疑陷落在内外双重危机中。
解决目前的电影文化危机,首先需要坚守本土文化创作立场,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寻求与世界接轨的方式。毫无疑问,这是全球化时代电影文化发展的未来趋势。
京网文 (2015) 0544-22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 140336号
京ICP备13041654号-1 / 京ICP证1304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