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7 14:13:05
来源:杰米[摘要]胡其鸣,卢米埃影业有限公司总裁,中国电影产业的资深人士,以影院建设和管理经验见长。曾担任美国派拉蒙和环球影业合资院线UCI 公司大中华区总经理,是中国引进“票房分账制”的推手,参与制作了电影《好奇害死猫》,《无人喝彩》,《80后》等作品,此外他还是最早在中国提出电影放映产业概念的先行者。
把自己“推销”出去
究竟什么样的剧本才会得到制片人的青睐?这确实不好说有一个什么样的标准。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先把自己“介绍”给投资人。
当我在美国派拉蒙电影公司工作时,有一天看到一个秘书把一大堆剧本放到碎纸机里,我问她,这些剧本都看完了?她说,“没有,根本来不及看!我们的人每天要求看4个剧本,看推荐来的还来不及呢!这些自己寄来的太多了,基本不看”。确实,一个像派拉蒙这样的大电影公司,每天会有无数人往这里寄各种各样的剧本。
现在电影的投资主体已经逐渐地由国家投资转向私人投资。根据电影局的统计,目前国家掺股投资的电影比例只占电影总投资的25%左右。因此,对于编剧来说,如何去结识或认识制片人十分重要。过去找几个国营的制片厂就可以了,而现在必须要了解不同制片人对什么感兴趣。一个制片人在选择剧本的同时,首先是要肯定编剧本人,认为他可以合作,其次才是有关购买剧本的法律问题。
目前在国际上也有一些为编剧和导演“引资”的活动。比如,前面留言的网友提到的韩国釜山的PPP,有意向的投资人会与编剧和导演进行面对面的洽谈。投资人在与你讨论剧本内容时,其实也在观察你这个人,归根结底还是要“推销”自己。
约见制片人
如果确定自己要拍的是“观众电影”而不是专为国内外拿奖的“明信片电影”,那就要注意将自己介绍给制片人时要强调电影的市场因素。
有些编剧和导演在将自己介绍给制片人时会有“心理障碍”。这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如果你对自己的作品有信心,相信你是可以在5分钟内把电影的主要内容说明白的。而制片人一般也并不需要或没有时间看完整的剧本。
在我投资电影的案例里,多数都是认识很久的朋友给我的剧本(比如王朔,夏钢,胡雪扬,张一白,霍昕等),这样交流起来没有障碍。但是也有像李芳芳(《分开我们就坠落》)和谭华(《钥匙》)这样直接找上来的,但是大家很快就成了朋友。
约见制片人最好的方式就是电话约见,千万别信“先把剧本寄来我们以后跟你联系”这样实际是拒绝的套话。
“编剧兼导演”是不健康的电影产业现象
在电影产业发达的地区,电影每个环节都是由特别专业的人来把关的。编剧就是编剧,甚至有专门负责对话,负责节奏安排的专业编剧。象伍迪.艾伦这样又当编剧又当导演并兼演员的是少之又少。
可目前国内的现象是“编剧要求当导演”。但是这样从数学上来讲其创意和想像空间是越来越小。我极力推荐“编剧联合导演”或“导演联合编剧”的方式,而且越是大投资的影片越需要明确的编剧甚至是多“品种”编剧与导演的分工。对中小投资的影片导演也应该联合编剧或编剧联合导演。这就是“强强”的联合方式同时也增加了电影成功的概率。
编剧要知道导演是个技术工种
我是不会给一个编剧的导演处女作投资的,因为我深深知道,导演是一个“技术工种”,从剧本到一个完成的电影作品,这中间需要经过无数的技术环节。而很多编剧只有想象但缺乏熟练的技术支持。
我对想当导演的编剧的建议是,先拍个短片,哪怕只是30分钟甚至是10分钟的都可以,主要是给制片人一些信心,“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我和李芳芳的合作就是从看她的短片《失落》后确定的,和谭华的合作也是看了他的《夏至》后决定合作的。我觉得拍得很好。现在他写的《钥匙》是讲都市题材的,正合我的胃口,于是一拍即合。当然,从制片人的角度我给他提了若干建议,其中主要的就是不要自己先当“审片组组长”,而要按照人物和剧情的需要写剧本。
京网文 (2015) 0544-22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 140336号
京ICP备13041654号-1 / 京ICP证1304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