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编剧] 陈秋平:题材,重要还是不重要

2014-12-12 16:46:10

来源:陈秋平博客

[摘要]什么是题材?回答“你的剧本是讲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题材。讲教育、讲抗战、讲父爱、讲复仇……。题材重要吗?重要,许多题材不能拍,有些题材太难搞,还有些题材被人写烂了,制片人拒绝,哪怕作为观众也拒绝。听劝,不要动笔。有些题材一下让人感到有亮点,会有人鼓励你写。重要!


       题材也不重要,太泛,无实质意义。除了某些特定题材被禁止之外,理论上没有冷题材和热题材之分。即便是制片人出品人,也仅仅是把题材作为交谈的第一句话,接下来还是要看编剧怎样去写某个题材。从什么角度、挖掘到什么深度、表达什么思想和情怀、反映什么问题、何处有升华,这些才重要。

       题材是我们谈得最多的话题。

       ——你最近写什么题材的剧本?

       ——有个题材不知道可以写不?

       ——陈老师,你写农村题材的剧本吗?

       ——这个题材太敏感,不好弄。

       ——这个题材已经被写烂了,你还写啊?

       ——最近一个时期什么题材比较吃香?

       ——这也不让写那也不让写,那到底写什么题材呢……

       是的,题材是编剧最关注的热门关键词。正因为如此,我们来探讨一下与题材相关的一些问题吧。

       【广义的题材和狭义的题材】

       题材这个词在影视剧的创作过程中是一个高频词,但它同时也是一个概念模糊,常被误用,并容易引起歧义的词。

       不严格地解释,题材,就是你的作品写的主要内容或领域。所以,我们才说,题材就是回答“写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你写军旅生活,就叫军旅题材;写家庭生活,就是家庭题材;写谍战,就是谍战题材;写爱情就是爱情题材;写战争就是战争题材……。

       但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具体使用这个概念时,出现了某些理解上的偏差。有的人认为题材很重要,有的人认为题材不那么重要;有的人认为题材决定成败,甚至决定一个项目是否能成立,有的人则认为什么题材都能写出好作品。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差异呢?继续深究下去,我们发现其实题材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理解。

       广义上理解的题材,是指一部影视作品所写的主要内容,包括涉及的行业领域、时代背景、风格样式、类型定位、文化特征、社会关注、政治立场、意识形态等等。比如我们所说的工业题材(行业剧)、历史题材(古装剧)、现实题材(当代剧)、战争题材(抗战剧)、爱情题材(情感剧)、少数民族题材(民族剧)、反腐题材(律政剧)、红色题材(主旋律剧)、道德题材(伦理剧)……,这些说法,都属于“广义的题材”。

       狭义上理解的题材,是从某部具体的影视作品所反映的内容应该具备独特性和审美价值的角度来来讲的,其实就是对广义上的题材所进行的微观的实现与表达。它包括了对上面那些内容及事物的表达方式、切入点、角度、取舍、裁剪、萃取、提炼、拿捏等等。

       【好题材与坏题材】

       从广义上讲,题材是没有好坏之分的。不能说军旅题材是好题材,农村题材是坏题材。也不能说历史题材不太好了,现代题材越来越好。我们不能这样说,还因为另外一个常见的事实:所谓“好题材”,也可能写成了一个烂剧本,而某个被普遍认为是“坏题材”的戏,却被写成了一部动人心魄的好剧本。

       但我们也常常听到某个编剧兴高采烈地说:我找到了一个好题材,我要写一部跟别人都不一样的抗战剧,我在查阅大量的史实之后发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还读了许多人物鲜活、细节丰富的亲历者回忆录,我打算从这样那样的角度切入,再考虑到如今80后90后的兴趣点、视角和理念,这样去重新审视那段历史,可以实现剧中人物情感和现代人情感的紧密勾连和交融……,听完这番话,我们也感觉到了这是一个“好题材”。这个时候,我们就进入到了“狭义题材”的讨论了。

       【新题材与旧题材】

       笼统来看,题材也是没有新旧之分的。反映旧时代故事的题材,未必是旧题材;表现当代现实生活的题材,未必就是新题材。一个鲜为人知,甚至从来没有文艺作品写过的题材,如果你没有新的发现和独特的表达,也有可能会写成一部陈旧的作品。甚至过于冷僻的题材本身就不能引人注目。相反,即便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甚至多次被人搬上银屏,如果你有新的角度,新的思维,新的表达方式,也许这个故事还会焕发青春,成为一部崭新的作品。

       写作中我们常常也会讨论某个题材的新颖度,也会说某个题材很新,某个题材已经陈旧。那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里所说的新旧,主要指的是在两三年内,某个题材被影视作品涉猎与表现的频率。如果一个题材在近期内别被人写的次数太多,拍得太多,一定会引起人们的厌倦感和审美疲劳。反之,如果一个题材很长时间没有人去写去拍,这个题材就显得比较“新”,有新鲜感。这个意义上的新旧是存在的,甚至还呈现出循环往复的情况。这种情况有点像时装行业,每年在世界各地举办的时装发布会上,一方面是多姿多彩的创新,另一方面也能看到有意为之的复古和怀旧。多年没人穿的服装风格样式,说不定哪天就被人重新启用,加上新的元素,成为新的流行。人类文化就是这样螺旋式上升的。

       题材要出新,要创新,是我们的一种要求和提倡。但所谓题材创新,不能流于形式,也不能走极端。尤其对于编剧来讲,人无我有不是那么重要,人有我好才是王道。过度追求题材出新,还可能导致投资风险。因为许多领域之所以没有人去写(表面上显得比较“新”),可能正是因为那个题材本身难度太大,或者有审查风险,或者太偏小众,写出来也没有人感兴趣,一味地搞这种“题材创新”,会缺乏普遍的认同和共鸣,新而无益。

       【独特性和唯一性】

       与其在创作影视剧中提倡题材的新颖,不如提倡无论什么题材,都从中去发现、挖掘、提炼、筛选和强化它的独特性,甚至是唯一性——就是找到它不可替代和复制、不可混淆和淹没的特征和亮点。

       这也是我们探讨题材在创作中的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还是回到刚才那个概念上来,宏观的题材表现出来的是同一性、类型化,不是独特性和唯一性。在影视剧的策划、构思、创作中有一个说法被大家普遍认同,就是“题材决定论”:影视创作,选题是关键。找到了一个好的题材,就成功了一半。其实,说的就是在微观意义上,我们要找到一个有独特性甚至唯一性的题材,才开始剧本的写作,否则,写了也白写。洋洋洒洒几十万字,很可能都是废纸。

       怎样做到强化题材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呢?这方面没有什么定律,但我们的经验是——各种差异化的发现、强化和叠加。包括:

       1. 宏观题材的差异化。的确有一些题材没有被人写过,或在文艺作品中较为鲜见;

       2. 切入角度的差异化。司空见惯的事物,换一个角度看,会带给人们惊喜;

       3. 主要人物的差异化。任何一个人都具备不可替代的唯一性特征,发现和强化人物个性,作品的题材就唯一了;

       4. 类型的演变和嫁接。熟视无睹的事物稍加演变,或若干个旧类型的巧妙结合,可能带来新鲜感;

       5. 信息量和细节的丰富。唯一性的形成,往往是一个事物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决定的,当一个事物复杂丰富到了某个程度,它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就表现出来了。

       【敏感性和题材禁区】

       我们在研究一个题材是否能成为我们下一部戏的时候,要考虑的往往不是什么能写,而是什么不能写。

       由于中国的国情,许多题材在政治上或国家安全上属于敏感地带。还有些题材因为种种原因,要么被广电管理部门明文禁止,要么已经有某些先例被归为审查不过关。影视剧的创作不同于普通的文学创作,写一部小说和出版一本书的成本就几万到几十万,而生产一部电影电视剧的投资是几百万、几千万到上亿,作为影视剧本的编剧,不能不考虑题材的敏感性和题材的禁忌性。一般的情况是,爱惜生命(作品的生命),远离题材敏感区和禁区。

       可情况往往有例外,如果我们来一次逆向思考,没准可以得到相反的结论:凡是敏感性题材和禁区内的题材,正好就是“绝地反击”的机会呢?禁区,其实就是拿来突破的!古语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啊!

       任何一个审查的敏感区或禁区,都不是无缘无故设置的。假如我们找到了很好的切入点,能较好地规避审查风险,恰恰能够出奇制胜,显现题材的独特和唯一。要做到这一点虽然非常难,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却是一个好编剧的素养之一。几点建议:

       1. 研究政策出台的原始动因和以往审查不过关的案例,找到真正的“红线”在哪里,避免误撞“红线”;

       2. 研究曾经审查过关已经播出的同类题材影视剧,学习其对切入点和尺度的把握;

       3. 心存善意,在策划中充分考虑到一个编剧对时代、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责任和使命,做正确的事,歌颂真善美,弘扬正能量;

       4. 提前申报,定期沟通,题材审查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能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保持与广电管理部门的沟通和讨论,规避审查风险,避免投资失败是能够做到的。

       【共鸣性与排他性】

       在题材的选择上,除了创作的需求,还有营销的考虑。我们都希望创作一部作品,它的题材能人见人爱,至少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和喜爱;我们还要避免某个题材因为其排他性的存在,而被某个人群所拒绝。

       共鸣性,是指的某个题材具有广大的观众感召力,很容易引起多数人的共鸣。从写作之初,到影视作品拍摄完成,如果把题材的共鸣性,就是那些容易引起共鸣的元素和特点,给予浓缩、提炼、强化,并宣传出去,比如在故事梗概、人物简介、剧名片名、片花、海报等各种媒介发布出去,一定可以促进作品的营销,获取更好的收视观看效果。

       排他性,是指某些题材因为种种原因,可能会误导观众排斥观看这部作品。比如电视剧《咱们结婚吧》,其实和《大男当婚》、《大女当嫁》,以及其他类似题材的电视剧《剩男剩女》、《剩女之家》、《剩女的黄金时代》、《剩女保镖》(还别笑,真有这些剧,不管你是否看过)一样,都属于剩男剩女题材。这个也可以说是热门社会题材吧。但是《咱们结婚吧》从策划阶段,到创作,到宣发,都尽量避免使用“剩男”“剩女”这个具有排他性的概念,改而使用“恐婚男”和“恨嫁女”,就是考虑到了剩男剩女的负面性和排他性的。还有一个剧,名字叫《老有所依》,我身边的许多年轻人说,一听这个剧名就不想看——这就是题材的排他性效应了。

       强化题材的共鸣性,规避题材的排他性,会有效地提升影视剧的受众。

 

     

合作方动态

关闭
星光中文网隶属于北京华夏星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将原创作品输送到影视工业的文学网站,通过网络平台的方式,建立作者和影视工业的对话环境。其运营团队是一支由拥有在中国电影、电视界从业30年,成功运作过多个大型原创网站和门户网络原创频道的运营团队,在影业界和原创文学界具有广泛、深厚的人脉和号召力,能够专业的判别原创作 者和作品的市场价值,更有组织影视改编、生产、宣传、推广的机制和能力;组织创作、生产、宣传、推广的丰富经验。
    客服QQ:1055000316

京网文 (2015) 0544-22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 140336号

京ICP备13041654号-1 / 京ICP证1304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