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9 17:49:18
来源:必趣网[摘要]最近看到多部电影都是由电视剧导演,或者电视剧编剧来做的,我专门这么说不是因为故意制造门槛,其实人人都可以做电影的,只是从目前的剧本介绍和大家反映来看,都能看到剧作上还不够电影语言,估计作品的作者们也发现了。
其实原因很简单,写这两种长度的作品的叙事角度是不同的,电视剧更多的是铺,从一个起点出发,不停的一个矛盾一个矛盾的设置,一个矛盾一个矛盾的解决,但是都更像是一种循环,因为几十集的情节,不重复的制造问题很快就没话说了。比如主人公爱情,不停的分分合合,总是找出很多不同的理由,比如主人公的亲人,朋友,事业,也是不停的制造问题,然后解决。矛盾设置的精彩人物之间越有冲突越有观众被牵肠挂肚。
大多数电视剧的逻辑有时间逻辑就够了,也有一些电视剧追求了一些主题逻辑,或者事件逻辑,但是不需要特别高的要求,基本时间逻辑足以贯穿整个情节了。
但是电影不同,电影要在90分钟里传达不少于一部电视剧的内涵,甚至思考的更多,叙事角度就变了,不能铺,一定是挖。挖什么?电影通常是从一个很具体很小很准确和极致的矛盾入手,然后挖开这个小事情背后的大世界。比如一个人丢了鞋子,他要找鞋子,就找鞋子这件事情恨不得能把他的人生都带出来。在挖的时候所有的矛盾都是因为第一个小洞衍生而来的,最后电影如同针眼里边看世界。
因此编剧在写作时候,能感觉到,电影对逻辑关联的要求能力比电视剧高,一旦后边出现的矛盾不能被一个针眼统领,观众就会不舒服,没有完整感。相对起来电视剧逻辑要求较低,只要人物性格一致,事件能通畅自然就可以按时间顺序一直发展下去。
电影绝对不可以仅仅按时间顺序来贯串逻辑的。仅仅依靠时间顺序的电影,不是交待淡薄,就是冗长乏味。
回来说说我们目前的电影,问题都处在了针眼不准上,观众们从针眼里没看到什么没过了隐,如果说《六百零一个电话》针眼是:明星电话被泄露了于是……《东京审判》就是一场审判引起的很多人……那么这些都是有针眼的故事,可是针眼里我们想看到什么?
我们可以找找一些极端的或者典型的明星性格,可以找找典型或者极端的记者,每个人物代表一个社会特征,或者人性弱点或者特点。这样恐怕故事展开后的走势就会更精彩,最后还可能导出的很意外。
说说《东京审判》故事开始于一场几乎不可能完成任务,一个中国法官来到日本要面对一场生死的较量。由于太多纪实要完成,因此不可能很多的虚假人物,但是从历史提炼也可以得到一些人物,一个美国法官,一个中国检察官,一些日本人,要组成一幅世界正义、历史罪恶、人性复杂、文化冲突的较量。
让这些人物都能和审判有机的结合,并产生故事动力,这样故事的整体感会很强烈,大家不会在看的时候总是缺少情节期待,而是总像个学生去学习的心理观看,完整的故事能让观众完全被带入。
再比如 《夜宴》,一场充满杀机的盛宴开始了,这是个很有商业感觉的针眼,扑朔迷离的谍中谍就要开始。毕竟如果开始的基调很高,后边必须还有更高的,否则观众会很不满足,觉得虎头蛇尾。最后观众还是觉得针眼里看到的世界也不过如此,作者没有让我们更过瘾,观众进入了繁华的电影世界却没有得到极致的宣泄,最后繁华喧嚣后很茫然归来。
所以从这几部电影来看,电影编剧们还缺乏一些基本锻炼,这是我们这个行业的缺失,我们的所有同仁还需要一起锻炼剧作的真功夫。从小小针眼里看世界,看出一个美好神奇的大世界。希望多和大家交流。
文/简单大脑
京网文 (2015) 0544-22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 140336号
京ICP备13041654号-1 / 京ICP证1304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