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05 16:45:13
来源:本站原创[摘要]马季:文学创作要走小道,不要走大道
马季,作家协会网络文学负责人,被誉为网络文学研究”第一人“。近日,在星光中文网举办的首届星光”剧人“培训班上,马季老师放眼网络写作的未来,为我们讲述网络时代的文学变革。
以下是星光中文网为大家整理的马季老师的精彩授课实录。
网络文学充分考虑了读者感受
从这次我们的讨论关系来看,应该是讨论一些关于剧本的创作,大概涉及到网络小说的改编这些话题。所以我跟大家讨论讨论,跟大家说一说我的看法,我的理解。应该说从04年开始,网络文学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涌现出了一批创作能力比较强的网络作家,在文学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有一批作家的作品被搬上了荧幕和荧屏。今天主要谈一谈网络作家在创作过程当中,如何克服自身的不足,在文学创作当中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出来。
网络创作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这批作家没有经受过我们早期文学写作的严格的训练,都是草根写作出身,完全靠自己的悟性、勤奋,当然也有才华。当代文学行内的专家是不认可网络写作的,认为他们没有接受过严格的训练。当代文学尤其对小说创作它有一整套的标准来判断作品是不是好,是不是成功。
这一套标准适用于网络文学显然是不行的,不合适的。网络文学为什么能被这么广泛的传播?影响力这么大?最主要的因素他在写作过程当中充分地尊重了读者的感受。严格意义来讲,传统的小说创作完全是个人化的,可能通过阅读,通过一些名师的指点,然后自己关在屋子里面写,写完了以后再拿出来。网络写作时及时和读者进行互动,在互动过程当中可能吸收了读者的一些好的建议,也知道读者想要什么,能给读者什么。一开始没有完整的写作的套路或者思路,边写边总结,然后形成自己的一种写作方式、写作风格。这种写作方式和写作风格在我们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也是白话文创作以来的小说现象当中是没有的。
我们传统的写作,作品出来以后,要得到读者的反馈、专家的评论是至少是三个月以后的事情,甚至是半年以后。如果长篇小说可能还会更久,说不定一年以上才能得到信息的反馈。传播以前顶多是给身边的几个比较好的朋友看。如果是在二十年以前,还不能使用电脑,还是用手写,你写在稿纸上,就一份,你能给几个人看呢?网络,我们大家都知道它有一个复制的功能,可以传给很多人看,在线传播的广度和范围就更加超出我们的想象。我们现在一个比较好的网络作家,每天在更新的时候都是几十万读者在同时阅读,这几十万的读者当中可能有几百个、上千个甚至上万个对作品进行评论,这样就能对创作产生影响,这是一方面。第二个方面,网络作家的创作特征导致了他特别注重讲故事的能力,如果没有讲故事的能力,你的小说很快就沉到底下去,没有人关注你。现在好的网络作家,基本上都被训练成了一个会写故事的人,从这一点来讲,可能就跟剧本创作有关,因为剧本创作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要有个好构思。
故事性是剧本最重要的元素,小说最重要的是文学性
小说跟剧本有不一样的地方,好故事可能只是好小说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不是全部。一个好的小说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的剧本,但是一个好的剧本必定要有一个好的小说。不是指原创剧本,我指的是改编剧本。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对小说审美的标准,故事只是小说当中的一部分,不是全部。比如小说要讲语言问题,在剧本上是很难体现出来的。第二点,当代小说受西方小说影响严重,小说的叙事方式可能跟电影有一定的关系,我们的影视可能在接受上、结构上和小说的叙事方式是有关的。第三点,故事性是剧本最重要的元素,小说最重要的是文学性,第四个,也是共同的,同样好小说好剧本都要塑造人物。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古典还是当代,人物形象都是非常重要的。它甚至于大过了故事性。传统小说最基本的一个目的要塑造一个人物出来。人物形象在剧本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的剧本不能使一个人物形象被别人记住,这剧本也是不成功的。但影视剧的人物形象主要是通过故事的发展,人物之间冲突(来塑造的)。小说的人物形象可能和影视剧的人物形象在这一点有差异性,不完全一致。比如说我们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在古典阶段的时候,还没有影视剧,只有戏剧,人物形象和话剧人物形象是比较吻合的,和现当代的影视剧不太吻合。同时,小说和故事之间的关系是很微妙的,我们通常讲,好小说必须讲的是好故事,但是故事的特点有开始、发展、矛盾冲突和高潮,这是故事的一个链条。但是小说的链条不是这样的,小说的链条往往是打破了故事固有的方式。
一般来讲,影视剧要按照故事的链条(来进行)。影视剧主要的受众是大众,他不能对受众的文化有过高的要求。因为你的电视剧很可能是一些家庭妇女,或者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在看。你要让他信服,就要按照故事的脉络,最后还得有一个结局。比方说中国人喜欢大团圆的结局、比较圆满结局的故事,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传统这样的。小说不是这样的,我们的专业研究人员曾经做过一个考察,尤其是现代小说,往往在结尾部分是不给出读者答案的。他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当中和他同时进行艺术创作,你读小说的时候,他希望你也在思考。也就是说一个作家在创造小说的时候,很有可能对事情最后的发展自己也不是很清楚,他拿不出也拿不准。第二种不告诉你,不是说故意设置悬念,他跟戏剧形式不一样。要把小说最大的功能发挥出来,让读者在问题上有不同的观点,可以争论。结论和答案是不一样的。
小说写作与影视剧创作各有优势
当然我们现在的戏剧、影视剧,在西方也有一些作品是在这样尝试的,尤其是电影,但大众的电影是不敢这么做的,结尾不给(观众)一个答案,让你去想,让你去讨论,让你去猜。电视剧更不可能这样做。从意义上来讲,小说读者可能是一些高层次的读者,共同对人类存在的一些问题,对精神层面的一些问题来共同探讨、思考、思索。但是,现在我觉得小说家可能在这些问题上也是一种顾影自怜的表现,其实我们影视剧也有同样的水平非常高的作品,通过特殊的表现,电影的、画面的语言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层次,他达到的层次可能也是通过文字没有办法表现出来的。
小说写作与影视剧的创作实际上是各有优势的。我们读小说的时候的确是可以反复的读。比方说我看到这一章的时候,前面的人物为什么讲话,我可以反过来看,但是影视是不行的,影视是一过性的,不能倒着看,只能顺着看,而且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你可能一不留神,一些台词就忘掉了,或者你就没有领会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但是小说不是这样,我躺在沙发上看的时候,可以反复的琢磨人物前面的话。这就导致了我们在阅读小说和欣赏影视剧的过程当中是不一样的,我们存在于一个不一样的阅读环境、欣赏环境当中。作者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在写剧本和写小说的过程中也是不一样的。譬如小说语言可以写成暗示性的语言,为什么呢?允许读者反过来看,后面的故事和前面的叙事之间可以写得不是很清晰,而是可以让读者反复去琢磨,但影视剧不行,该交代的东西你必须交代清楚。电视剧可能是另外一个层面,和电影不在一个层面上。一定要把该讲清楚的话讲清楚,不能说让观众去思考。这样做了以后,反而让观众对你的作品不能充分领会。
影视剧是导演的艺术,也是团队的艺术
小说创作,对于我们当代(来讲),因为我们的体制有审查制度,相对来说对小说创作是比较放宽一点的,影视剧管理相对比较严格。好多小说能够发表,能够出版,但是不能改变成影视剧,也是事实。我们从事小说改编,长期辩论的一个问题,剧本创作的规范,相对(小说)的管控可能更加严格,创作的时候必须考虑到这一点。
网络创作在这一点上可能也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比如说比较好的网络作家,他主要的改编不是影视改编,是游戏改编。游戏改编审查也很严格。但是游戏改编有一个最大的特点,这帮喜欢打游戏的小孩子基本上是在一种幻想的故事里面去打游戏,所以我们改编的游戏小说基本是幻想小说,玄幻的。可能还有一小部分历史的,历史也是架空历史,不是真实的历史故事。相对来讲,幻想类的作品在改编影视上是困难的,因为他们投入的资金太庞大,这种大的场面,比如像阿凡达这种场面,制作成本太大,风险极高,而且对导演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国内目前还没有导演拍这样的片子。不仅仅是技术,导演的思路,各个方面都达不到水准。这不是一个导演(能做到的)。影视剧是导演的艺术,也是团队的艺术。和小说不一样,小说一个人就能写,一个人、一台电脑就行了。但影视剧是综合的艺术,包含多种元素,当然也有文学的、剧本的元素在里面。一个好剧本不一定能拍出个好影视,他要求团队去拍影视的东西。
突破局限性,完成自我塑造
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局限性的,由于你的年龄、知识结构,文化水准、家族、成长都是有局限性的,怎么能做到突破局限性,托尔斯泰是个非常好的例子,他能够在贵族阶层里面塑造一个形象出来,让大家看到安娜卡列尼娜是社会的牺牲品,同封建社会进行了顽强不屈的抗争,寻求女性的解放和自由。《安娜·卡列尼娜》成为世界性的非常优秀的作品,在沙皇还没有崩溃的情况下,托尔斯泰已经预计了社会进步发展方向是什么,他没有通过说教而是通过形象来讲,通过一个女性在情感中的自杀写出了沙俄社会女性所处的位置。不仅仅是在俄罗斯,西方社会也觉得话题了不起。他有预见性,看到了俄国社会的未来是什么样子,尽管他们可能做不到像安娜·卡列尼娜这样勇敢的迈出这一步,追求自己的爱情和独立,但是他们觉得安娜·卡列尼娜把他们心里的东西表达出来了,托尔斯泰在这一点上做的非常好。
如果不去研究这些大作家是如何写小说的,局限于把小说故事编好,很可能五年、十年之后故事就没有价值了,死亡了。或者抓住当下的一个热点,但是热点是不是有穿透力,在五年、十年之后是否还(有价值),有些问题刚开始是热点,可能过了十年、五年就不是热点了,有些作品写出来,它的寿命已经结束了,可能(只有)五年、十年、二十年的寿命。我们认为在当代的小说是至少在五十年之内还能完整被人读下来的。如果你的作品只能在十年之内被阅读,价值就要打折扣,它是个速写的作品。不朽的作品不是哪一个人说的,是后人评价的。几百年之后我们回过头来看哪些书是不朽的,这不好说,至少在我们有生之年,作品没有死亡,你是个有价值的作家,对时代是有贡献的。
作家完成自我塑造的问题,把故事写出来,把人物塑造出来是一方面,让读者在阅读时与你产生精神、思想、情感的交流,产生共鸣是另一方面。它可能从我们生活当中一个细微的,不被人关注的角度进去,一旦进去以后,一定要把时代具有共性的东西,时代往哪个方向发展表现出来。要有预见性,不能只有当下性,比如说我把当下的东西写得很活,但你现在认为最时髦最有价值的东西,十年以后不是这样的。九零后对八零后写作的东西就不喜欢了,他就认为不好玩,换代是很快的。说白了,作家的作品就代表了他的社会影响,你写出一个长篇,十年以后还有没有人读。好的、有价值的、优秀的作品是能够被重复阅读的,真正的阅读是重复阅读。
如果一个作家的作品与我们时代的价值判断、情感、认知程度,大致是相同的,尽管我们性格不同,爱好不同,但是我们对社会的认知程度差不多是相近的。如果一个作品被张三喜欢,很可能也被王五喜欢,(作品能)被重复阅读是有道理的。这实际上讲了两个层面,一个是读者层面,再读作品是没有真正把作品吸收消化,可能在不同的年龄读第二遍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另外从作品层面来讲,它是有价值的,它为什么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给你不同的感受、启发呢?你在二十岁的时候看的是这样的,四十岁的时候看是另外一种东西。有的小说在二十岁的时候看你很喜欢,到四十岁的时候会觉得是垃圾、看不下去,这肯定不是好小说。年轻的时候可能无法把握作家想要表达的东西,只看到里面的百分之三十、二十,四十岁的时候看到百分之七十、八十。也不是说传统的小说一定是模式化的东西,我认为一个作家最重要的是与时代的关系,伟大的作品都是作家与时代有关系的。
小说写到一定程度,要有深刻性的思想性
小说有几种剧式,一种叫宏大剧式,比如写五十年到一百年跨构的,在一个变革大潮中,写几代人、几个家族的之间的矛盾冲突。有的人驾驭得了宏大剧式,有的人驾驭不了,因为要让读者接受它,在五十岁之前,可能很难写出这种东西,没有历史感、政治感和相关的人生感受,是写不出宏大剧式的。莫言有几部作品属于宏大剧式,像《丰乳肥臀》,小说篇幅并不长,好像不到三十万字,但是它的跨度很大,他写了一个女人生的九个姑娘,嫁给不同的人:汉奸、国民党高官、共产党高官。老太太把女婿们招来就像中国各阶层在他们家开会一样。在动荡时期,八路军、国民党、汉奸……风云际会、大时代的变革当中,一般作家可能没有能力去驾驭东西,我们可能写我们身边的、熟悉的事情和人物,如果说仅在层面上,没有突破,你的眼界、思维方式在一个比较局限的框架里面,作品写完之后,只能是身边的生活境界差不多的人去欣赏它,不具有深刻性。小说写到一定程度,要有深刻性的思想性。
讲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土耳其作家帕慕克,200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01年他在全球进行了一个巡回的演讲,在中国社科院有一站。他到中国之后,感受非常深刻,说中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是他们想象中的样子。西方媒体上的中国好像还是落后的、未开化的、文明程度不高的印象,但是到中国来了之后发现不是这样的,这是个误解。他说中国作家有很大的责任,没把时代的变化表现出来,让别人看到。或者你反映了,但是程度不够。人家认为你的东西不具有艺术性,不去投你一票,因为它并不是一个城市指南,不是一个面貌的观光片。小说要有小说的规律、艺术在里面。我们的小说家面临的大的问题,是我们现在有丰富的生活去写,我们社会的变革,有大量的原材料大量去写。但是我们的工艺不行,能力不够。
网络文学是当代文学处在变革的一部分
下面先把这几个问题拿出来跟同学们讨论一下。
第一个问题:网络文学的文学性与传统文学相比,是不是较少?网络文学需要保证文学性吗?
其实我是这样理解的。网络文学应该是当代文学的一部分。它其实是当代文学处在变革的一部分。我今天讲的主题是这样的,网络时代的文学变革。我们处在这样一个时代,什么都在发生变化,而且变化特别快,其实文学在某种意义上,它逃脱不了这种变化。不管是图书的发行,文学作品的发行,包括我们阅读的方式。比如说,手机成为阅读方式的一种,写作是不是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呢?有些变化在网络文学里面已经明显显示出来。网络文学是当代文学的一部分,文学性是必须要有的。只是说我们现在在网络写作层面上谈文学性,和我们传统的写作层面上的文学性,可能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允许它有一些新的元素进入。
比如说有一次研讨会上讨论我说的几个问题,我们传统文学讲的文学作品,是讲审美,审美品质,网络文学呢?网络文学是不是讲审美的。传统文学我们讲的是读者,是这样一个链条,传统文学作品的读者有一个阅读审美的过程。最终有一个价值判断,你作品的美学品质是什么?这样一个链条、过程。最多过程当中再加一个专业阅读。或者文学史家最后再写文学史的时候,把你作品放到文学史的框架中去讨论,这是一个。网络文学是这样的,文学作品形成的时候就与读者进行互动。写作方式注定了它的文学性和我们传统写作的文学性是不一样的。他考虑的是爽点,当然他还考虑文学语言的东西。最重要的不是我们传统文学小说语言要怎么雕琢它。因为读者不断地在讨论,人物在这小说发展过程中,处在变化的位置。人物行为是不是合理?是不是饱满?行为是不是适合?这些问题实际上在我们传统文学中是不讨论的,因为这些问题作家写作过程中已经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已经全部解决好了。而且当一部长篇小说出来的时候,这些问题做好了才能出版。网络不是这样,今天写明天写,什么样的天才每天写的东西能具有高度文学性,这是不现实的。
当然网络写作也不是只有这种模式它还有其他模式。比如大部分女性的网络写作,不是写幻想题材的,而是现实题材。比如,鲍晶晶的《失恋33天》在豆瓣上连载的时候,每天就写很少的字数,也能算得上写得比较精致。但鲍晶晶的作品最后能够成功,不是因为作品中的文学性,主要是当下的需求,抓住了时代的关系。这代人生活里一些最新的东西。大家都意识到但大家没有去关注的,没在文学作品当中充分体现出来的东西。老一代作家没有经验,就写不出来。
网络小说把时间有效化
第二个问题是网络文学会上百万字?上千万字?
超长篇我做过调查。一开始有网络文学的时候我们都有一个误判。认为尤其有手机阅读以后,在大都市里面,北上广、包括深圳,一批年轻人是主要的阅读人群。小白领和蓝领是网络文学的主要阅读群体,包括一些学生。他们的时间都零零碎碎的。而且这批读者是移动用户,怎么会读超长篇呢?就好像微小说才应该是他们读的,一千字的东西。做过调查以后,移动的主管给我解释了半天,我想想也有道理。正因为我们的时间全部都被碎片化,如果我们再读碎的东西,我们什么都没有记住。我们只有靠一个超常的东西,把我们碎片时间串联起来。这样一年,读了一部长篇小说。里面的人物形象故事,全部被这部超长篇穿起来。我们的碎片时间才有效化。他这么一讲我觉得有道理,碎片时间必须通过超长篇穿起来,就变成一个整体。
我也反思过,是不是我们所谓小说语言的标准也得注意修订了?小说语言应该注重多样化,不应是固定模式的。网络语言基本上像水流一样随情绪流淌,不太记字,不去想尽可能把这段文字用更简洁的、更凝练的、信息更丰富的语言,对文字进行锤炼。这时候我们也存在一个问题,怎样对语言提升要求,这可能是每个人一辈子要去做的。
一个小说家永远都不能丢掉你的先锋性
第三个问题,偏传统是网络小说最好的出路?
安妮宝贝从网络出来而且现在偏传统,从安妮宝贝成长的过程你会发现,她不断在创新,没有停留下来。虽然她不是一个大作家,而是流行作家,但是被普遍认可,她的书首映不会低于10万册。同时她也追求文学性,这种写作方式能在大陆卖到50万册几乎是很少有的。她有网络人气,有一帮人只要是你的书我就买,可能不一定看我也要买,但安妮宝贝的确是在成长,还在发展,变化,一直在创新。从网络出来的作家要想在传统领域走得更远,要去发挥你自己的创造力,而不是去跟风某一个作家,跟风就完了,不要把自己丢掉,走你自己的路。要坚持共性,坚持自己独特的创造性。
先锋小说的问题更加复杂,我是从先锋小说这个时代过来的,怎样看待先锋小说问题?其实,先锋小说是80年代的特有现象,后来有人继承这种写作。对小说本身,一个小说家永远都不能丢掉你的先锋性。先锋小说虽然是80年代的流派或者创作形式,但我认为每一个作家都不应该丢掉先锋性,先锋性是前面讲的独特性,创造性,与众不同,是敢于向现实,向通常的、被现实束缚的写法的挑战。全球当代作家中有很多成功例子,比如瓦克夫,海明威,海明威最后的自杀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认为自己的艺术创造力丧失了,当他意识到自己的艺术创造力不行的时候就终止自己的写作。所以我认为先锋是每一个作家必须具备的人的素质。我看到的这片树叶是和别人不一样的,这片天空是和别人不一样的,具体来说是我们的原创性,与众不同的东西是需要保护的,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这种东西,只是在长期写作中慢慢衰减。至于文学头脑,文化的问题,我觉得现在多元文化交融,不同的生存方式得到社会宽容,比如哪怕是二十年前,同性恋题材基本不能表达,虽然现在依然比较严格,但日常言论和一些小说隐藏表现也都有,也允许出版。当然,你不能以同性恋为主题写小说,同性恋不是主流价值,我们尊重但不提倡。作家在写作上要具有宽容性。
文学创作要走小道,不要走大道
知识性就更重要,我曾经和网络作家谈过,你们不能马上成为大神的情况下,一个东西写了两三年,在网上也有一点影响,我觉得是知识(的储备)有问题,你看西方写这种通俗小说的作家,他都是有知识体系的,写吸血鬼系列的,写科幻系列的,他都有完整体系,比如说托尔基写的《指环王》,他有一整套的科幻世界的理解,创造了一个中土世纪,建立了完整体系才能继续往下写,我倒觉得如果东西你写不好,就回头想想你曾经对什么东西最感兴趣,钻研它,成为领域的准专家,当然你未必能成为专家。比如说写盗墓的人,基本上是盗墓的相关人士,盗墓的专家,掌握了大量的知识才能写出这样一个东西,让人目瞪口呆,觉得东西是这样的,达到了专家级别。如果写不好,不如回去研究一个领域,在窄领域里,你可以和国家级专家坐下来讨论。比如明史,基本达到专家级别,可以和明史专家坐下来讨论哪一个皇帝的儿子什么时候死的,是怎么被毒死的,都能讲出来。当时其它国家来的什么使者,什么情况,什么战争,什么原因导致的他都了解很深透。这是我给网络作家提供的一个思路。
另外说到不要循规蹈矩,我们做人要循规蹈矩,但作文不应该,不然就会陷入泥潭。和大家一样,我给网络班讲课注重讲这一点,写小说文学创作,你用大家一样的方法写怎么能让人感受到与众不同呢?路径很重要,我们常谈文学创作要走小道,不要走大道。在写作之前就要想到读者怎么想。一个很好的女作家叫周小凤,她写了一个长篇散文叫《穿过青春的所有谎言》,写一个从十四岁开始到成年,谈对象,结婚,一个少女的谎言,散文火的一塌糊涂。文章语言写的很细腻,很调皮,一个十四岁的孩子在妈妈面前撒谎,斗智斗勇,这是每一个人成长的经历。选角度时就已经告诉大家她文章是与众不同的,文章再怎么写,你可能也都写不出这样的。还有些人,天生,或者是时代的原因或者其他,他的经历和我们不一样,比如海明威,他记者出身,这是他个人特殊经历,我们在和平时期,一般没有特殊经历。每天上班,下班,见朋友,聚会,与其他人差不多,但发现生活的角度不同,因为生活是混沌的,什么都有的,进入的角度不一样,拿出来的东西也就不同。
京网文 (2015) 0544-22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 140336号
京ICP备13041654号-1 / 京ICP证1304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