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苏小卫:关于电影剧本的创作的现状与思考

2014-09-01 16:34:24

来源:本站原创

[摘要]苏小卫:关于电影剧本的创作的现状与思考

          一部票房高且口碑好的电影,是由多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剧本写作。今天,苏小卫老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并以近年来一些市场效果较为突出的电影为例,阐述了编剧在电影剧本创作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非常高兴今天在这跟大家一块交流我们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中国电影”。“中国电影”这个话题我想现在不仅是我们这些同行之间在交流,全国的观众都在交流。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明明谈的是一个其他的话题,甚至在讨论一个跟文化不沾边儿的事情,但是说着说着,总会拐到电影上。而且大家在举例子的时候,总会举一些现在正在影院里热映的电影。这说明谈话者是看电影的。电影总是很快就会成为大家的话题。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国产电影从90年代走入低谷到今天的这番景象用了20年。

        我基本上亲历了国产电影20年的发展历程,确实感慨挺多的。所以今天,让我讲讲创作。其实创作谁又敢讲?谁敢说自己一讲别人就会创作了?另外电影是一个综合的产业,每个行当都是其中的一部分,都是局部,也是很难讲的。但是作为一个亲历者,从我接触到的工作内容,以及平常跟大家一样,看微博,看微信,看娱乐新闻,当然也有很多的感受,在此跟大家分享,说的不对,请大家原谅。

          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中国电影在近十年来所发生的一个特别巨大的变化。在这种成长的背后有很多的原因,每个原因都需要特别周详的分析。2003年前后全国一年的票房,加上美国电影,是10亿人民币上下。这10亿人民币的票房来自1500块左右主流院线的银幕。到了2013年,全国电影票房达到217亿人民币,从10亿成长到217亿人民币。而我们主流院线的银幕数也从2003年的1500多块,增加到2013年的18000多块。到2014年,银幕数已经超过了20000块,再加上蓬勃发展的农村院线、县级院线,包括其他的一些传播媒介,市场变大了很多。

          这就发生了一个惊人的变化,即中国电影市场已经成为了北美电影市场的三分之一,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看电影已经迅速成为中国人文化消费的重要方式,大家可能也都能感同身受,特别是写作者,都是文化消费的主体。我们绝大多数都看电影,都去电影院,即使不去电影院,也可能在网上看。看的电影,通常是大家议论得比较多的。看《分手大师》,看《后会无期》,就是想看看两者到底谁好?看我到底喜欢谁?这就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谈话方式。

 

新的挑战已经到来

          在前不久上映的《变形金刚4》里,有大量的中国元素,有中国创作者的介入。我们发现,中国电影市场的变化正在引起好莱坞和全世界的关注,它有了一个更大的发散力,更大的影响力。就像一盏灯,它的光芒越来越强。

          刚才我们说的都是已经发生的变化,比如电影院的增多,观影人数和票房的增多。可就在我们为这些数字感到高兴的同时,新的变化又开始了,就在我们的这种乐观情绪还未能得到彻底宣泄的时候,新的挑战已经来到。比如,电影已经在冲出电影院了。《后会无期》有50%的电影票是在网上卖出的,《变形金刚4》也有40%的电影票是在网上卖出的,《分手大师》则有三分之一的电影票是在网上卖出的。

          于是我就产生了一点担心,如果大家都到网上去买电影票,电影票又全都在打折,会不会影响电影业的发展呢?会不会影响电影院的收入呢?我不是很懂,说的不一定对,但这确实是个新的现象。

          还有就是传播终端的增多,现在又是iPad,又是手机,又是各种各样的网络传播,这样一些终端对电影院也是一个新的挑战。再有一个,观赏方式也在变化,比如弹幕的出现,观众一边观看,一边吐槽。网上有张照片,是《小时代》放的一个弹幕场,银幕上全是字儿,根本看不见人:那个谁谁谁,你们在几排几号?……全都是吐槽,全都是聊天,甚至还有广告,还有表白。从这点上来看,人们已经不仅仅是在看电影了,而是在玩儿了。

          还有一个就是制作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以前是谁有钱谁投资,钱多的人拍大投资,钱少的就拍小投资。现在呢?开始“众筹”。也就是说,你没有钱你也可能成为一个电影的投资人。这也是一个大改变。

 

影视创作者除了创造故事还需要考虑发行

          为什么要说到这些改变?这些变化势必会影响创作,虽然我不懂发行,也不懂制作,但我每天也都会看看电影票房,看看数字。一个编剧干嘛要看这些呢?因为创作不是真空的,不可能不受到影响。创作者其实是很脆弱的,特别容易受到影响。因此我们今天发现,电影市场上的一些现象和一些做法,确实也在影响着每一个创作者的心态。

          我开始创作是在二十年前,1995年写了第一个剧本,一直写到大概一两年前。这一两年因为工作的关系没有怎么写东西 那个时候是国产电影的低谷,每年生产的影片有百来部,能进电影院的很少,电影院也很少。所以创作也不太贴近市场,也没有多么符合现代观众、现代制片的那种精准的要求,对于编剧来说,创作压力不大,比较自由。没有人要求你必须要加几个桥段,没有人要求你必须给某个演员量身定做,甚至没有人要求你写到多少字,可长可短。因为产业化程度低,要求就低, 但今天,情况发生了改变,创作面临着整个行业、整个市场变化的挑战。比如说发行,我们总说发行应该是制片方的事,应该是宣传公司的事,怎么也不应该是编剧的事,但是现在看来,发行的效果直接关系着一部电影的票房,而谁又能说,票房和编剧没有关系呢?

          我举个例子,郭敬明的电影,韩寒的电影,这都是毋庸讳言的,他们有很多的粉丝。粉丝是什么?粉丝是感情用事的,如果我喜欢你,你的优点是优点,你的缺点也是优点,这就是粉丝。虽然郭敬明导演的电影有人提出各种各样的批评,但是它的票房,前两部八个亿,后一部三四个亿,这都是事实。没有任何人强迫谁去看一个电影,那么之所以能有这么高的票房,一定是有原因的,他的票房胜利也会影响到创作,有人会想我拼死拼活地写,怎么连一个亿都没有呢?连一千万都没有呢?为什么他一写,就有那么多亿呢?我跟他有那么大的差距吗?我是不是入错行了?我还要继续写吗?我真的有这么差吗?甚至有人会想:那我也写《小时代》吧。但其实写了也不会有那么多票房,但是编剧会想,也许观众就是要看这样的故事,也许观众就是喜欢这样的写法。  

          其实也不是只有编剧在面对挑战,再举个例子,影评人也是一样,现在一针见血的影评还有多少?还有谁敢直言?你说了人家马上就打电话过来:“你干嘛呀,我跟你有仇吗?你为什么要这样说啊?”现在真正敢直言是普通观众,微博上的那些陌生人,说的经常比熟人,名人要直接,准确和坦率,它好在哪?它到底有没有缺点?它缺点在哪?我觉得这个对创作者特别重要。

          再有,就是榜样的力量,《失恋三十三天》的成功,带来了创作上的一波跟风,小清新,画外音,大家觉得这样写观众一定爱看。《北京爱情故事》的成功,也催生了一批“故事组”的电影。创作者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受观众欢迎的写法,因为互联网时代,读图,碎片化,符合大家的接受习惯。 这个也会影响创作。

 

你是一个创作者,你也是一名观众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剧本论证会,制片方要拍一个古装大片,说我们要写一个特别好的剧本,商业化的,人物鲜活的,有历史氛围和现代关照的。我也觉得这个剧本写好了,这个项目就能够成功。 但是跟我坐在一排的一个电影制片人的发言,给我们泼了一盆冷水,他说:你们投这么多钱,却在这谈剧本?现在哪是谈剧本的时候?谈剧本有什么用?他说:你们要做测评,电影院的测评,观众的测评,投资人的测评,媒体的测评,网络的测评,要搞清楚这个项目行不行,能卖多少钱,应该排在哪个档期,应该怎么宣传,这才是现在要做。我承认他的话有道理,也是电影产业化,专业化的进步,但是剧本就可以不谈了吗?万一拍出来不行怎么办?因此,这些事情都会影响创作。现在的电影市场变了,整个行业、产业突变,这就导致了一些情况的出现。任何一个编剧都不能忽略票房,都不能躲进小楼成一体,都得出来经风雨,见世面。

          自媒体,全媒体时代,谁能借我一双慧眼?以前,一个电影出来了,专家们坐在一起开个研讨会,都特别理性,都特别有水平,例举优点一二三不足一二三,然后做个会议纪要,发到杂志上,编剧都会特别感动,感觉特别有收获,现在不同了,现在是一辈子都见不着的人,也会把你骂得狗血喷头,或者说一句令你特别觉得满足的话。现在有了微博、微信,豆瓣,时光,星光中文网等等各种平台,各种评价方式、评价体系和评价主体。这种情况下,创作者就要学会分辨,理解和接受。有的编剧说自己的电影上映期间坚决不看评论。但其实完全做到不看的人只是极少数。还有就是一些非常强烈的两极分化的评论,有时候一个电影出来,口碑两极化,你觉得双方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把自己都看晕了,你也不知道它是好还是不好。 甚至有些电影我们刚想说是好电影,话音未落,网上就评价说是烂片。有的电影有人说是烂片,有人就觉得是好电影。这种两极化的评价我不认为都是炒作,我不认为所有的烂片说好的都是炒作,好片说烂的就都是陷害。我们的社会确实特别多元化,观众层面也多了,大家的诉求,大家的评价体系也变得多元化了,可能就是有人觉得特别好,有的人觉得特别不好。比如说《爸爸去哪儿》,搞电影的人会说:那叫电影吗?就是电影院演电视。但是我去电影院看的时候,特别感动,看到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全场的孩子跟着一起唱歌。当然,这是有原因的,《爸爸去哪儿》之前就有电视的传播,另一个就是它的创意好。 谁又能说创意不是创作呢?在今天,创意的重要性甚至要超过写作本身了。更重要的是独立思考,编剧首先是一个观众,你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分辨力,你要想知道观众喜欢什么,首先要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你喜欢的可能就是观众喜欢的。

          电影是属于观众的艺术,只为了自己而写作不介意有没有人去看,为什么去看,显然是不行的。你的创作肯定是要受到观众的影响的。

          电影市场不仅影响着编剧也要求着编剧,市场的清晰化导致创作的清晰化。现在的投资主体特别多,有的投一个亿、两个亿,有的可能投几千万,有的想以少胜多。制片的思路和制片的策划是不一样的,对创作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投资主体也不一样。 创作者遇到一个投资主体,有大的,有小的,有不同的来源,有不同的去向,比如当地政府作为主体的诉求可能和纯商业投资的诉求就不一样,比如说以庐山为背景拍一个爱情故事,其中的宣传诉求,文化诉求就会高于商业诉求,如果是纯商业投资,往往就是商业诉求放在第一位,那么,同样是写一个爱情故事,写法也会不同。

          电影技术的发展也在改变着创作。比如说3D,比如说现在都用特效,都画电影,我可以插入动画,让动画与真人结合。那对于编剧来说,你会写吗?3D电影有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如盗墓,鬼吹灯,写这样的电影剧本和特技,特效都有密切关系,对编剧都是新的课题,谁的转身快,谁就可以占得先机,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再有,现在我们都说贺岁档是最好的档期,是公众挤破售票处的档期,那么贺岁档需要什么样的电影?情人节档需要什么样的电影?现在创作的精准度提高了很多,不像以前为了艺术而艺术,为了电影而电影。如果说你的人生理想是写一个电影剧本,那么现在,你写了电影剧本,你的理想也不一定能够实现,你不知道你的电影能不能被拍?是不是制片商所要的?即使拍了也不知道能不能卖钱?还有就是应该去哪个档期?在这个档期会碰见谁?

 

网络作家如何向编剧转换?

          在网上写小说一样,我们也不知道谁在看,我们也不知道多少人在看,我们就埋头好好写,一定是对的。但是当你脱颖而出之后,当你从网络小说,从一个故事,从一个自己写的剧本要变成一部电影的时候,当你到了那个节点,你就要想,你把这个剧本给谁拍?你和谁合作?他有没有能力发行?他懂不懂?他有没有钱?他会不会?他是不是有艺术情怀?他跟你是不是知音?这些问题都成了你的项目能不能顺利转化的因素。大家都知道网络小说要关注点击量,点击量很高,就很满足很开心。但如果你要跨过这道门槛,那你就不是一个人了,这就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儿了,一下就变成了大家的事儿了。你会受到方方面面的要求,从投资主体、制片主体、宣传主体一直到观众,都会要求你。这个时候一定要有这样一种心态:现在不是一个人的事儿了,人家说你写得不好不是不喜欢你,是这个项目跟你想的不一样,是他想的角度不一样,诉求不一样。从作家,或者说从文学到电影,或者是从作家到编剧,有一个很重要的转换,尤其是一些有名气的作家,一些粉丝众多的写手,对他们而言,这样的转换尤其艰难。

          举一个例子,一次剧本论证会,一位网络写手她把自己的小说改成了电影,她要拍成电影,我们请了几个专家,给她的剧本提意见。 大家都知道,剧本阶段的论证基本是条毛病为主,这对编剧的一种考验,考验你能不能听下去,能听下去你就从作家变编剧了。再回头说这位网络作家,她很沉静地听我们提意见。她非常自信,非常年轻,这份骄傲是粉丝给她的,她有几千万粉丝,她就像一位女皇,小小年纪,十分淡定。提意见的时候看不出她的表情,等我们说完了让她来谈的时候,她说:各位老师的意见都很好,但是如果我按你们的意见改了,我的粉丝不答应,所以我不会按你们的意见改。她说:我的电影不是给你们拍的,我是给我的粉丝拍的,是给看这本书的人拍的,这个角色当时说的是这句话,那个角色当时说的是那句话,我书上就这么写的,他们也是喜欢我这样写的,如果我拍电影的时候改了,他们会生气的,我是不能改的。这句话给我的印象特别深,给我的打击也特别大。当时我就想:完了,这个时代变了,这会开错对象了。

          但是如果你的剧本确实有问题呢?确实应该改呢?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如果不改,专家给你指出来的问题到时候观众一定会给你指出来。如果你还无所谓,你拍了电影不是给观众看的,就是给粉丝拍的,那我们就没办法了。很多人都在拍电影,并且越来越多,数量的增加一定会带来质量的提高,你在这么激烈的竞争中就可能立不住脚。比如说《小时代》、《分手大师》、《后会无期》这样的高票房电影,它们确实都有很好的票房成绩,但是它们都不需要进步吗?我相信只要他们是清醒的,只要他们是理性的,他们都会进步。

          网络创作也好,从文学到电影也好,都存在着传播广度的问题。电影的影响力比文字要大,我们将电影提供给观众,提供给这些拿出金钱,拿出时间去看电影的观众,提供给他们的精神产品——电影是不是好的、是不是健康的?我们的电影创作是不是需要承担责任?当在讨论会上出现这样一个话题的时候,我就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  我们对自己的创作要求,关系到观众的满意度。就像刚才说的那样,大家熟知的《中国合伙人》,《失恋三十三天》《北京遇上西雅图》,《致青春》等,很多电影它既有很多观众同时又有好的口碑,都是大家基本上认同的,这种认同包括艺术上的精准度、想象力、电影化、人物塑造、情怀、故事等,同时更重要的是它对人的精神而言是有营养的,是有帮助的。

 

总有一些东西是不会改变的

          前面一直在讲变化,现在想说说,有些东西其实一直都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 一个编剧处于这样一个时代是一种幸运,成功的机会、合作的机会、拍片的机会都很多,只要你真正热爱电影,你好好写剧本而且写得特别好,那么你肯定就会赢得你的观众和知音。不管是在网络上,还是在某个终端上,还是在电影院里,或者是在某个黄金般的档期间,还是用碟片或是其它各种各样的形式,都可以找到知音,但是最难的还是能不能把剧本写好。

          想要写好剧本确实有很多因素,前面也说了,这并不是编剧一个人的事儿,真正的产业化链条,编剧只占其中的一环,前面有制片方给你定选题,提要求,后面有导演让你改剧本,还有演员的再创作,你可能只是其中的一环。但是你这一环是非常重要的,做得好不好都会有很大的影响。我们看好编剧的剧本,都能感受到创作上的认真、独特,刚才讲的都是旁逸斜出的影响,核心还是要看故事,比如《北京西雅图》,《中国合伙人》,《催眠大师》,《绣春刀》等电影,仔细看就会发现它们胜出的原因在于故事。虽然在起点上故事可能被创意、被测评、被其他什么东西遮盖了,但事实上等到了电影院就是故事在起作用:你的故事好不好,你的口碑好不好,你有没有艺术感染力,能不能赢得观众。

          比如《催眠大师》,其实它的宣传并不好,也没有天天路演,也没有到处海报,也没有明星八卦的炒作,它的票房都是靠它上线之后的口碑。还有就是《北京遇上西雅图》,第一天上线票房只有一千多万, 逆势上升,越卖越多,口碑起了很大的作用,网上观众基本上都是好评。

          它的口碑来自哪?就是来自于故事。 电影局张宏森局长在评价《北京遇上西雅图》时用了这样一句话:蓬头垢面的出场,衣冠楚楚的结束。观众要看喜剧,要看高智商,剧本就要热闹,就要夸张。大家一看到汤唯戴着白框眼镜,挎着小包,扭搭扭搭地在机场里走,她就喜剧了,就“蓬头垢面”了。什么又叫“衣冠楚楚”的结束?就是你内心有端庄,内心有正能量。《北京遇上西雅图》最后就说:女人不能靠有钱人,你需要自立,这就是故事的端庄的内核。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电影都要热闹夸张,电影是多样化的, 比如《归来》,这是张艺谋的电影,是《陆犯焉识》的改编,是邹静之老师担任的编剧。这本身就是吸引观众的创意。再比如说姜文,姜文拍的电影,也是品牌,大家通过看他写的故事了解这个人,比如《太阳照常升起》。  所以,创作是一个特别复杂的事情 最核心的一点就像电影学院的文学系老师给学生们颁发金座奖时说的:故事为王,情怀至上。创作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如果你左右不了市场,左右不了档期,左右不了拍片量,我们只能先左右自己。 我比较熟悉的网络作家有一位叫董哲,也是行业里非常年轻,非常优秀的一位编剧,他现在已经彻底转型成了一位编剧。董哲是学理工的,酷爱在网上写作,写唐史。 后来被韩三平发现,成为《建国大业》的编剧之一,后来又写了《建党伟业》。现在,我们一遇到历史题材的难题,脑子里马上跳出两个字:董哲。还有一个网络写手紫金陈,他德尔很多作品都出版了,也正在改编影视,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脱颖而出。

 

一,刚开始写作希望向剧本类小说发展,请问如何从专业角度进行情节设置、语言演练、人物刻画?

          从小说到剧本有一个挺大的过程,从小说到电视剧和从小说到电影,都是有一个很大的转换。我个人认为小说一定不是电影,也不是电视剧。这三个东西,这三种形式是不一样的。如果你认为把小说分了段,把对话提出来,把情节分了场就是电影剧本,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电影并不是这么简单的,电影有电影的规律。电视剧是靠台词,电影则是靠潜台词。电视剧是一段一段的,你需要在每一个关键点停住,电影是完整的,更像一台戏,要有开始和人物,人物要看是拍什么样的电影。它有它的一些规律,但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学习,一个是看电影,一个是看剧本。就比如你想盖一栋楼,你没上过建筑学院就不敢盖。但是你拍电影肯定敢,拍电影同样有盖楼需要解决的环节,谁都不是天生就会,你只是没有触摸到它,触摸的途径和方式很多,不一定非要去建筑学院,这也是写作的好处。

二,请老师讲解一下剧本写作核心及结构安排。

          其实说到底就是以什么方式表达,如果你写诗就要以诗的方式表达,如果你写电影就要以电影的形式表达。不管写什么类型的电影,首先要问自己在表达什么?这就是你的核心。结构就是你用什么方式表达。你是正着表达还是倒叙?你是糖葫芦的还是碎片式的?是搞笑的还是惊悚的?要找一个最适合表达的形式去表达你的核心。

 三,如何为自己的作品写一份漂亮的提纲?

          如果提纲要给别人看,一定要写清楚写的是什么样的故事,有什么样的主要人物,还有开头和结尾是不是很原创?是不是很出人意料?如果提纲给制片方看就不要写得太长,写千百字就行,但是一定要多修改,一定要能让别人看懂。

四,今年国产电视剧水平偏差,到处都是雷点、槽点,处于一个质量倒退的状态,请问老师怎么看待这个情况?

          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电视剧整体水平还是进步挺大的,在某种意义上电视剧更善于学习,学习各国电视剧不同的优势,甚至学习得都本土化了,故事都很像了,或者改写,我觉得这都没关系。当然你不能抄袭那是法律问题。我是说学习是无罪的,当然不能永远靠这个,要有自己的原创。

 

 

 

 

 

合作方动态

关闭
星光中文网隶属于北京华夏星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将原创作品输送到影视工业的文学网站,通过网络平台的方式,建立作者和影视工业的对话环境。其运营团队是一支由拥有在中国电影、电视界从业30年,成功运作过多个大型原创网站和门户网络原创频道的运营团队,在影业界和原创文学界具有广泛、深厚的人脉和号召力,能够专业的判别原创作 者和作品的市场价值,更有组织影视改编、生产、宣传、推广的机制和能力;组织创作、生产、宣传、推广的丰富经验。
    客服QQ:1055000316

京网文 (2015) 0544-22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 140336号

京ICP备13041654号-1 / 京ICP证1304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