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编剧] 北平无战事中编剧的技巧揭秘1-3

2014-10-28 14:36:42

来源: 剧之巢-编剧之家

[摘要]1、本文所涉剧作技巧,没有任何笔者虚构揣测成分,均系刘和平老师言传或文本实证。内容颇多,篇幅关系,均只做简单阐释。

       2、刘和平的历史剧依附于他的史观史识。他对于历史有很多独特理解,但内容过多,又不是戏剧内容,故不在本文探讨范畴之内。

       3、如何写人物编情节等与常见经验相同的内容,自有教材导师范本可循,也不赘述。
 
       所谓规律,就是用来打破的。

       对于《北平无战事》的争议,最大的焦点就在于是否遵循了戏剧规律。以前的戏剧也有规律,叫三一律,凡是不符合三一律的,就不牛逼。在早些时候,这就跟地心说一样,被视为不可打破的规律,在几百年的时间里不可动摇。可就在两百年前,浪漫主义先驱把它打翻在地。

       《北平无战事》争议大,归根到底,是它挑战了我们的习惯。

       王国维就感慨:社会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善人;文学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天才。

       刘和平是不是天才,我不知道,这还有待时间来证明。但已经证明的一点是:他在挑战戏剧上的习惯。在北平无战事之前,刘和平有过大量的创作实践。戏剧上的《甲申祭》、《玉璧血》,很出名的《雍正王朝》,很不出名的《沧海百年》,大俗的《李卫当官》,大雅的《大明王朝》,胎死腹中的《岳飞》、《花木兰》,火种未灭的《绝唱》、《曾国藩》等。

       虽然上述作品大多是历史剧范畴,但我们已经可以推定出一个结论:刘和平绝非一个不懂戏剧本质、不熟悉戏剧规律的人。甚至从以往作品的收视后效来说,他是一个“为编剧写作的编剧。”

       本人也在访谈中强调:“说我反收视率规律,这是非常可笑的。说这句话的人,敢不敢跟我坐下来谈谈什么叫做戏剧性?我的创作最大的强项就是我懂戏,特别懂得什么叫戏剧性。谈别的可能我都是票友,谈历史、谈哲学、谈文学可能都还是票友,要谈戏剧的话我真是专职,我是凭戏剧得到了全国的曹禺文华奖的。确实,审美达到一定的阶段某些标准和规律就会程式化,但是戏剧的内在规律是永远不变的。”

       由此可知,刘和平对戏有着绝对的自信,而且使用了大量实验性的戏剧技巧。那么,他在剧中运用了哪些戏剧技巧呢?相信这是很多编剧都想了解的。

       可惜溢美与针砭的文章虽皆众多,却几乎都是整体论括,让有兴趣者想悟而不得其门。

       刘和平常说:要写的好看是很容易的,但我的追求不仅仅是好看。

       2012年9月,在编工委南京论坛上,刘和平准备的讲座标题是《当前影视剧创作的几个关键词》,内容是编剧实战技巧。后因故改为讲编剧的精神情怀、艺术修养、市场乱象。故此在很多人看来,他情怀谈得太多,而实战聊得太少。

       笔者曾目睹过《北平无战事》的部分创作过程,在此就将耳濡目染所知的本剧所用创作技巧略作阐释,以飨同好。

       前面说了,刘和平在挑战戏剧上的一些习惯。换一种说法:他在进行戏剧上的实验。既然是实验,我只谈本剧中一招一式的来路。不设褒贬,不做剧情分析,不讨论具体成败。

       如果文中所涉技巧对您有了实质的帮助,请感谢刘和平老师的探索勇气。

       一、无中生有

       刘和平曾多次在各种访谈中提到“无中生有”这个技巧。乍听可能觉得奇怪,所有的虚构写作,不都是无中生有而来的吗?这实在是个玄而又玄的东西。

       其实这个不玄也不空。刘和平创作《甲申祭》时,写了一篇创作谈,名为《铁门槛外的苦吟》。文中讲到,他迷失于历史真实与戏剧真实的矛盾之中。

       最终他得出的结论是:“有关‘资治’的历史被留下来,那无关‘资治’的历史呢?当然删去。这就是传统史学中赫赫有名的删笔。”

       其实所谓无中生有,其实就是寻找史书中删笔,历史里缺失记载的那一笔。找到那个在历史中该发生却没有发生的事。比如大明王朝中的“改稻为桑”,比如曾国藩中的“曾国藩审耆善”,比如北平无战事里的“调查中央银行北平分行”。将来的“孝文大帝”也将是相同手法。

       对此,刘和平自己的方法是:非有之有为妙有。世界本来是空,认识了空之后再找到的有,就是妙有。

       是不是听着又玄了?

       其实就是先忽略历史真实,而寻找当时的历史、文化、风俗情况,渐渐还原出故事主角的“本来面目”,然后再设置一个当时时代背景下必然会发生、却又没能发生的事。至此,都是虚构部分。虚构之后,再把历史真实尽量严丝合缝的重新还原,务求在典章、习俗、文化上都还原真实。

       就好像是同一批人在平行世界里发生的故事一样逼真。

       这就是刘和平的“妙有”,也即是他强调的“戏是发生在另一个世界的真实。”
这种创作手法其实并不鲜见,早在七十年代,山崎丰子在《华丽一族》中,就使用了这个技巧。她设置的阪神银行“小吞大”事件,堪称经典的“无中生有”案例。

       二、人物投影法

       剧中的建丰(蒋经国)一直在电话背后,从没有出现过。按刘和平的想法,他要打造出一个电视剧史上最经典的暗线人物。

       网上很多朋友不赞同,诟病说:建丰集集都在打电话,这个人物还不如真正登场一下呢。

       但刘和平心中的暗线人物,和其他人理解的有所不同。准确的说,他想塑造的是唯一的暗线主角。这也是他把舞台剧技巧带入电视剧的一个尝试。

       在《甲申祭》中,他就使用舞台间隔技巧,描述陈圆圆引诱李岩,但当时真正表现的角色,是舞台一角李自成的内心。

       刘和平曾说:“最后的王朝真正的主人公是蒋经国。”

       笔者看过《北平无战事》的三稿大纲。彼时,方步亭是个暴君式的父亲,方孟韦是个乖张凶狠的警察,程小云是个绮丽的后妈,何孝钰是个剧社的台柱,梁经纶是个奶奶面前的孝子,谢木兰是一个目前还傻的傻瓜。当时的建丰同志名叫黄楚,无疑是皇储的谐音。

       当时已经是个很不错的大纲,称得上好看。但在刘和平看来,好看不是他唯一的追求,他仍然坚持剧作上的创新实验。

       总之,当时的大纲里,有着今天剧作的全部雏形,但又有些不同。

       其最大不同之处,就是方家的人物关系从之前的颇似雷雨,变得更像蒋家了。从处处矛盾冲突浊浪滔天,变成波澜不惊暗潮涌动。第三集里,蒋经国一段孤臣孽子的表述,已经把他和方孟敖的命运等同了。

       刘和平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国事往家事里写。”

       庄周身化蝶,放翁身千树。

       这样一来,运笔写方孟敖时,灵魂深处总有蒋经国驻扎,才不易流于轻浮。而蒋经国难纾的胸臆,也在方孟敖的朝天六枪里得以释放。

       三、三堂会审

       一个人的创作与他自身的经历修养密切相关,经历修养是一个作者的源头,是他的根本。

       像笔者就对评书评话研究较久,对“根领筋胆”“坨梁回扣”“提连带挂”“堆肉起肥”相当熟悉。今年以来笔者最喜欢的国产剧也是气质相符的《勇敢的心》。以前和刘和平谈起这些技巧时,他说:“评书这种故事形式,毕竟还是一个人在说,叙述多于表现,你还是要多听戏曲。”

       刘和平的创作经验一直来源于戏剧,尤其是古典戏曲。刘和平自幼长于剧团,父亲刘钧老先生是一位老报人,解放后专门写起戏来,曾改写地方戏戏《打铁》,“特别对湖南地方戏的把握尤为老到,到了挥洒自如的地步。”母亲是演员,长于小生。刘和平从小就是在戏窝子里熏出来的,对昆曲、京剧都相当熟悉。

       刘和平把听戏视为创作上的一种修行。他说:“听不同流派的同一出戏,故事是一样的,为什么感受不同?因为他们都是用自己理解的情感来演绎。经常听戏,可以掌握戏中人物变化的真谛。”

       他是深入的研究折子戏,把电视剧的关键场景作为折子戏来写,集中处理人物矛盾和情感爆发。北平无战事对戏曲就借鉴良多,起手的法庭戏,其实就是

       统戏曲中最常见的一幕:三堂会审。

       们盘点一下:《雍正王朝》、《李卫当官》、《大明王朝》,乃至从未面世的《曾国藩》,其华彩部分都是会审戏,都有形式相近的开会戏。业内普遍认同刘和平擅写群戏,其实这个群戏的功力,就是在多年的修行中来的。像《淮河营》等剧目,每个角色在台上都有其功效,堪称开会戏的绝佳范本。

       很多人说刘和平怎么部部戏都有反腐,是偏爱这个题材。其实不是,是反腐最能有效的展现他写三堂会审的技巧。

       自己的优势尽量呈现,即形成风格。
 

合作方动态

关闭
星光中文网隶属于北京华夏星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将原创作品输送到影视工业的文学网站,通过网络平台的方式,建立作者和影视工业的对话环境。其运营团队是一支由拥有在中国电影、电视界从业30年,成功运作过多个大型原创网站和门户网络原创频道的运营团队,在影业界和原创文学界具有广泛、深厚的人脉和号召力,能够专业的判别原创作 者和作品的市场价值,更有组织影视改编、生产、宣传、推广的机制和能力;组织创作、生产、宣传、推广的丰富经验。
    客服QQ:1055000316

京网文 (2015) 0544-22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 140336号

京ICP备13041654号-1 / 京ICP证1304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