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16 12:29:55
来源:中广联编工委[摘要]谈起《我的青春谁作主》的创作缘起,离不开“青春” 两个字。我们那时候刚刚走出青春,所以有非常多的感受,于是就有点儿贪心,想把这十几年我们所有经历的、思索的,尤其是我们的困惑,做成一部戏。
青春剧要有三个元素:一是纯粹美好的爱情;二是要有让人迷恋的人物;三是积极励志的主题。但在创作中,我们产生了困惑,因为我发现我可以写出一段纯粹美好的爱情,但是拿不出讨人喜欢和让人迷恋的主角。另外,积极向上的主题好象也距离我们的初衷比较远。以积极励志的主题为例。说起青春的影视作品一般都是激情飞扬、个性自我,我们看所有有关青春的文学、影视作品,都会被标牌式的文字所激情澎湃。但我在经历过青春且有过切身感悟后发现,对于一个青春剧而言,相对于爱情、亲情、友情的主题,自我实现才是当下青春剧的最高主题。如今,我们这个社会正在经历一个转型期,“80后”、“90后”们,面对的都是如何实现自我价值以及让这种价值最大程度的社会化问题。这应该是影视创作者应该着力表现的。
那么,青春剧的主人公到底是一个讨人喜欢的、让人迷恋的,甚至崇拜的人物,还是全是展现自我的人物?类型剧需要的是一个偶像,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物?我经常问自己你想写一个什么样的青春,想给观众一个什么样的主人公、青春人物。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青春的话,那就是“疼”字。疼痛感是我对青春十几年的感觉。我们的青春大概是要用十几年的时间来调试自我与他人,其中有反叛、有怀疑、有感伤,但一旦有一天你掌握了一些方法,一些与人相处和工作的方法后,你会发现现实也会奖励你。于是,我们的创作就确立了这样一个主题,就是所有的反叛与怀疑只是起点,成长的道路是思考与思辨,终点是学习和融合。
前几天在网上我看到一个讨论,他们说到了青春剧跟偶像剧的区别,他们说偶像剧是给你一个梦,给你一个爱情,但是青春剧一定要有一种精神,要有一种反叛。我部分同意这个观点,我觉得偶像剧是给你一个梦,青春剧是写一个历程,它要有一种精神,但是我觉得“反叛”这个词不准确,我觉得一个人的成长始于反叛,止于反叛,它只是一个愤世嫉俗者,所有的怀疑跟反叛都只是一个起点,它是让我们开始问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不是我们希望的那样,为什么我们希望的那样现实不接受,现实希望接受的一个什么样的我们和怎么样去获得一个所谓自我完善的我们,这样的一个过程。因此,我们最终确立了一个或者一群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主人公,他们的成长就从自我实现高于一切变化为自我与妥协、个性与主流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也把自我调试到一个现实可以兼容的尺度。可能有人说你这哪是反抗精神,你这完全就是妥协,但是我恰恰认为这就是中国式的成长,中国式的成长不全是反叛,也不全是妥协,它是一种融合。
确立这个主题、人物之后,我们就要进行一些技术性的,比如说确立戏剧冲突,确立主要的矛盾冲突。与坚持个性能形成天然对立关系的冲突,大概有几个方面,比如说主流价值观、来自于家庭的责任义务、来自于职场的责任与义务,这三个对于个性形成压迫的三种力量是经典的、有代表性的。我们把这三种力量加在了三个人物的身上,让每一个人分别处于这样的处境之下。第一个是我认为的成功和社会主流认为的成功之间的矛盾;还有一个就是我的一些自我个性在职场里面的一些冲突,包括职业道德;还有一组是我们觉得到目前来讲最欣慰的冲突,就是个性与现实环境的天生冲突。就如刚才说的好高骛远的小孩,眼高手低,这样一个人物只要一登场,现实一定和他形成天然的冲突,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这个人物后来就成为我们比较喜欢的、有代表性的一个人物,她就是剧中的钱小样。在这样一个人物身上,我们同时就发现她完成了另外一个主题,除了责任外,没有什么值得你真正妥协的,这个责任可能到最后就变成一种家庭责任、社会责任。
作为编剧,我一直在思考,要不要承担自己作为一个文学工作者的责任,会不会把这些责任最后也纳入成自我实现的一部分,变成你的终极目标。后来我们就发现自我实现实际上是一个可大可小的命题,它最后随着你的成长发生了变化,它的外延扩大了,所以我们在写的过程中就发现最后这个问题变成了我们对自己的反问。当我们把这些东西都落实进去,并且尽量落实的时候,这个戏出现了一些格局上的变化。
青春剧的观众不仅仅是年轻人,不仅仅是给年轻人看的,它更应该是给成人和家长看的。这里面可能就涉及到一个技巧的问题。我们在处理这些问题时,采取了多个剧种混合的形式,在青春剧里面植入的一些偶像剧的元素,也植入了一些家庭伦理剧的元素,甚至植入了一些情节剧的元素,这样青春剧的外延就扩大了。我希望青春剧能够在给年轻人一个完整的故事之余,还能给他们一个梦想,这个梦想应该是他们正在遇到的或者是未来准备遇到,与他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青春剧应该不止于偶像剧,不止于爱情剧,它应该是一部成长剧,或者说它是一部关于青春的人生剧。如果一部青春剧让两代人坐在电视机前一起看这个电视剧,通过剧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照到自己的生活,无疑这部戏是成功的。
京网文 (2015) 0544-22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 140336号
京ICP备13041654号-1 / 京ICP证1304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