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13 10:18:27
来源:独立鱼[摘要]好莱坞是美国电影的同义词。米高梅电影制片厂在它的全盛时期,每部影片的片尾都要打出这样的字幕“Made in Hollywood,U.S.A.”
好莱坞是美国电影的同义词。米高梅电影制片厂在它的全盛时期,每部影片的片尾都要打出这样的字幕“Made in Hollywood,U.S.A.”
虽然并非每部美国影片都出自好莱坞,但他们都是出自特殊生产模式的产品,这种生产模式是在好莱坞逐步完善的。
伍迪·爱伦是继卓别林之后的美国喜剧电影大师,他主演和导演的影片十之八九是在纽约或纽约周边地区摄制的,但无不打上好莱坞文化的烙印。
《星球大战》系列影片的总导演乔治·卢卡斯曾骄傲地对记者说:“我的影片不是在好莱坞生产的”,言外之意他的影片是在加州北部制作的。
但是,好莱坞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它体现了美国电影的“精、气、神”,就是美国商业电影在制片、发行和播映方面的一整套独特运营方略。爱伦和卢卡斯的影片都自然而然地体现了这种好莱坞精神。
好莱坞精神的最重要标志是制片厂制度的实施。电影艺术和技术的复杂化促使电影的制作日趋专业化。最终,在20世纪初叶,制片人决定采取工厂的流水线方式制作电影,这就产生了制片厂制度。
电影公司广泛采用大规模生产手段并在内部实行细致分工。编剧、导演、摄影、美工、服装、布景各司其职,同时加强演职人员的专门化与专业化。一个为共同的使命而通力合作的集体———统称“好莱坞”。
从1914年开始,每年向全世界提供300—600部风格各异、类型繁多的影片。产品出厂,就该寻找买主,这叫发行,发行是一门大学问,在今天的环球公司是由一名副总裁负责的。
电影与一般的产品不同,每部电影是顾客使用之前从未见过的独特产品,这同买牙膏、肥皂不一样,它们陈列在货架上,摸得着,看得见,而电影是无形产品。
美国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中期,电影观众的数目是相对稳定的,但就每一部具体的电影来说,它是没有经过检验的商品,谁也不敢保证它的上座率,前一部电影在票房上的成功并不意味着下一部影片会同样博得喝彩。
实际上,制片人每拍一部电影就等于在下一次赌注。实施制片厂制度之后,就减低了这一无形产品的固有风险,它的运作机制稳定了这一不稳定的行当。在具体运作中,电影公司又为制片厂制度添上两翼:推出明星制和拍摄类型片。
电影公司发现明星的魅力对票房的巨大影响后,决定实施明星制,突出演员的作用。制片人雇请编剧为特定明星编写特定剧本,使演员定型化。于是,玛丽·璧克馥始终是一位天真可爱的姑娘,嘉宝是神秘莫测的深沉女子,丽泰·海华丝是性感的荡妇,而凯瑟琳·赫本则是贤妻良母。
制片厂制度有利于用比较统一的规格大量生产标准化影片;但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导演和演员的创造性,使他们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施展自己的才能。
20世纪30年代著名导演刘别谦在执导嘉宝的最后一部影片《妮诺契卡》时,发现她居然演喜剧也是一把好手,自然会莫名惊诧!
类型电影是一种影片创作方法,是美国电影中的特殊现象,它在30年代获得了充分发展。类型电影就是按照不同类型(或称样式)的规定和要求制作出来的影片。
类型片大致可以分为以下12类:西部片、歌舞片、科幻片、犯罪片、喜剧片、战争片、爱情片、伦理片、惊险动作片、灾难片、儿童片、恐怖片。
类型电影是对第一部成功电影的模仿,观众在同一类型影片中往往会发现许多似曾相识之处。类型片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西部片、科幻片、歌舞片和犯罪片。明星制和类型片逐渐培养了观众看电影的兴趣和习惯,他们冲着某一明星、某一类型或某一导演而步入影院,影迷群就以滚雪球的方式形成了,从而,今天发行的影片,就为明天更大批量的质量基本上是未知数的电影准备了潜在的观众。
与此同时,制片人在发行上还施展垄断手法,并建立了本公司的院线,好莱坞的八大公司中有六家建立了制片、发行、放映一条龙的体制。这可是六条“霸王龙”,中小电影公司面对这些巨型“恐龙”,只能拍摄一些低成本的B级影片,聊以度日。
一个法制比较健全的国家是容不得明目张胆的垄断的。二战前夕,美国司法部状告八大电影公司搞垄断经营。这场马拉松式的官司拖了将近10年。1948年,美国最高法院判决:八大公司必须取消“捆绑式”营销,不得借拷贝的搭配销售来倾销劣质影片;必须把制片、发行同放映脱钩,也就是说电影制片厂不得拥有自己的院线。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电影公司千方百计推迟“脱钩”,造成执行难。直到50年代中后期,那些龙头老大才完成院线的出让和出售。
固然,电影院同制片、发行脱了钩,但制片厂制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些经典做法,特别是明星制和类型片仍然沿用至今。
京网文 (2015) 0544-22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 140336号
京ICP备13041654号-1 / 京ICP证1304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