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影视公开课

曹保平:先看懂剧本,再谈剧本为王

2014-04-22 15:42:41

来源:电影世界 采访/红鱼、wowe

[摘要]那些读杂书破万卷扯闲篇如有神的歪才怪才偏才奇才们,十有八九都已经被淹没在了高考的危潭里,而考进来的“好学生”们,某种程度上,已经在应试教育的熏陶下,把独立思考看成了畏途。

 

        跟曹保平约采访的时候,他正在忙着电影学院的春招,据他讲,现在的生源是老太太过年——一年不如一年。“能把四大名著看齐了的都少!”老曹苦笑着说。

        但看过他的《狗十三》,大抵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招不上来有料的学生——那些读杂书破万卷扯闲篇如有神的歪才怪才偏才奇才们,十有八九都已经被淹没在了高考的危潭里,而考进来的“好学生”们,某种程度上,已经在应试教育的熏陶下,把独立思考看成了畏途。

        编剧都不会想事儿了,还有比这个更可怕的吗?!

        给这一行续上香火,曹保平和他的同事们任重道远。

 

Q:这几年有一个现象,不少编剧纷纷转行做了导演,你觉得在当下的大环境下,编剧转做导演的优势和劣势各在哪里?

曹:我觉得谈不上优劣势,编剧和导演虽说是两个行当,但其实可以是一回事。对于一个好的导演而言,对剧本的把控能力应该是首要必须解决的,可能是因为咱们的特殊情况,之前很多导演对于剧本的把控能力有欠缺,才导致这个本来不应该成其为问题的问题浮出水面。因为作为一个导演,前提就是对剧本的构造有把握的能力。只是每个人的性格有区别,有的人可能可以写很好的剧本,但是对做导演这件事没有兴趣,或者是由于个人性格的问题,更喜欢做编剧,而如果一个人同时具备两种能力,那他就比较适合做导演。而反过来,我认为不成立,如果对于剧本的把握和控制有欠缺,那么这个人就不适合做导演。这应该是人的问题,而不是两种职业的问题,所以我认为这两个职业应该是合为一体的。

 

Q:有没有可能是因为现在市场对好剧本呈现一种极度渴求的态势,所以就有很多公司愿意帮助在沟通上有欠缺的好编剧,把他们捧成新导演?

曹:有这个可能,但我觉得这其实也是权宜之策,因为某种层面上说,作为一个导演,一些必要的素质是必不可少的,包括思维方式、团队的掌控能力、沟通能力。一个导演在文字上的构思能力和实施过程中的能力,确实是两回事儿。如果两种能力同时都兼备那当然好,但问题是现在有一些导演,并没有编剧的能力,而另一方面,确实也不是所有的编剧都能做一个好的导演。就是因为整个产业的不健全,才导致了出现这样的现象,大伙都觉着你能把一个剧本写好了,就恨不得赶快把你按住,给你投钱让你拍片子。但其实从长远来看,这未必是件好事。我认为,只有内功外功都具备,才能算真的好。不然的话就会导致我们现在这种状况——很多作品看起来不太像电影,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只是把一个影像给记录了下来,根本谈不上用电影语言去书写。电影语言是很复杂的,有光的问题,有调度的的问题,有节奏的问题。而现在我们很多电影不是一种语言,而是一种记录,我觉得这个还是有区别的。

 

Q:就你而言,有没有觉得在现在这样一个对好剧本渴求的时代中,创作、沟通、融资等相对会更便利一些?

曹:这个我不敢断言,可能因为不太清楚别人的状况吧。对于我而言,一直不太难找到投资,因为我的故事的讲述方法,一定是以贴近类型化的方式,而呈现出来的东西肯定也不会是拒绝商业诉求的。我的每一个项目都是这样。我觉得最顺畅的方法是:你有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在里面,但同时这个表达背后又能够有它的商业诉求,在这种情况下,投资都不会有什么问题。如果是另外一种情况,只有纯粹的类型和商业诉求,但个人的表达几乎没有,这样的东西当然不会缺,每年都有几个这样的项目来找我,但我不会去拍,我觉得那种项目让人提不起精神。但要是完完全全个人表达的东西,那么就肯定还会存在投资的困难。基本上就是这样的状况,好在现在这条中间路线是我自己想走的,而不是谁逼我。所以我对这种环境还算适应。对我来说,投资环境没有发生过什么太大的变化。至于对于别人,我不太了解,实在是不敢说。

 

Q:所有人都在说现在终于到了剧本为王的时代,你觉得呢?

曹:我觉得大家好像都乐观了,这些嚷着“剧本为王”的人,不客气的讲,可能还真没几个能真正看懂剧本的。我觉得还是利益为王,虽然这个“利益”大部分时候,老被算计错,老有人饼卷手指头——咬自己的肉,但归根结底利益为王的现实是没法改变的,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他们还是趋利的,他们要看胜算有多少,所以才会产生这么多奇形怪状的“电影”。但确实人家投资人还是有道理的,因为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商品,不过这种商品有一种特殊的属性,现在我们的问题是把这个属性给搞混乱了,然后就导致什么东西都能放到这个篮子里。有些时候看起来会有例外,但他的主题还是符合电影本身的属性的,比如《爸爸去哪》就是典型的例外,不代表这样的东西不能做,但我也不认为这样的东西就是电影的主体,说将来都变成这样,我觉得那也不可能,大多数情况下,电影还是有它自身的属性,剧本为王四个字肯定是真理。但现在很多的投资方其实对剧本没有判断,他认为的那些“为王”的故事,其实是烂故事。他们大多数的判断依据是类型,但类型片对于现在中国市场而言,根本还什么都没搞明白。因为我们就没有类型片的历史,也没有类型片成功的例子。但是就资方来说,他们还是在以这个来判断,判断这是一个什么类型的片子,喜剧还是爱情,然后依据这个来决定他投资的方向。前段时间有很多监制来找我,有的戏都已经快开拍了,但是我都推掉了,因为我看那故事是在是太烂了。它确实是像某种类型,但是实在是太烂了。可能这样的作品现在大量的有,但成功的几率一定很小。

 

Q:关于《爸爸去哪儿》,有人认为它不是打败了电影,而是打败了烂片。因为它至少三观是正的,满足了大部分人的情感诉求。但就是情感走向要正面这种很基本的属性,可能我们的电影都很难提供给观众。我们只注重搭配类型元素、电影明星、最可怕的是,还不会有人觉得这样有问题。

曹:所以其实类型想要做好、做成熟,其实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就比如这几年好几部成功、大卖的片子在广泛意义上都属于类型片,但真正说做到多么棒的,其实也没有。都只是刚刚做到了合格,但就这样,对我们而言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这条路其实挺漫长的。就前一阵子火那个韩剧《来自星星的你》,我看身边这么多人看,我也找来看了一点,其实就是很庸俗很类型化的东西,一点新意都没有,但就是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了最好,所以人家就卖了。所以我觉得永远都是这样,你能在一定的类型里面,把每一个指标都做到恰好,就是成功的基础。好莱坞其实就是一直在相对的类型基础上做不同的变化,但是人家是做革命性的变化,某个类型到了一定基础以后,他们就会进行一些类型的拼合,或者是在观念或方法上做改变,这样就永远都会有新的类型出现。而现在香港电影我觉得就有点没救了,太缺乏变化。现在大量的香港电影在大陆拍摄,但基本上都是重复,再重复十几年前香港电影成功的类型和方法。一方面,因为他们是进入大陆的市场,拍大陆的故事,毕竟文化是有差异的,那个味道始终拍不像。另一方面,在形式上也缺乏根本性的变化。所以像前段时间的《扫毒》、《寒战》……等一批片子,票房都不错,但我觉得拿去和十几年前成功的那一批港片相比,根本没什么起色,甚至反而会让人觉得倒退了不少。

 

Q:简单地讲,就是比以前花了更多的钱,但质量还是停留在以前。

曹:嗯,一点变化都没有,这其实挺可怕的。

 

(节选自《电影世界》2014年4月刊专题[笔上梁山:那些生生被逼成导演的编剧们]曹保平专访,完整版访谈与更多精彩内容,欢迎购买杂志阅读)

合作方动态

关闭
星光中文网隶属于北京华夏星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将原创作品输送到影视工业的文学网站,通过网络平台的方式,建立作者和影视工业的对话环境。其运营团队是一支由拥有在中国电影、电视界从业30年,成功运作过多个大型原创网站和门户网络原创频道的运营团队,在影业界和原创文学界具有广泛、深厚的人脉和号召力,能够专业的判别原创作 者和作品的市场价值,更有组织影视改编、生产、宣传、推广的机制和能力;组织创作、生产、宣传、推广的丰富经验。
    客服QQ:1055000316

京网文 (2015) 0544-224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零字第海 140336号

京ICP备13041654号-1 / 京ICP证130473号